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腳氣瘡,又名臭田螺,是一種發生於足趾間及足底部的癬疾。多因脾胃二經濕熱下注,或由傳染而得。該病有乾、濕之分,濕者:症見初起腳趾間出現小水瘡,搔癢明顯,先癢後痛,破流臭水,可因反覆發作致使趾間糜爛;甚者腫爛疼痛難忍,流膿淌水,日久不愈,引起足踝部及小腿浮腫。乾者:可見腳趾間乾癢,皮膚粗糙脫屑及皸裂。
治療如有糜爛流水者服萆薢滲濕湯;染毒腫痛流膿者可服黃連解毒湯。外治:若糜爛流水者用六一散加枯礬外摻。乾燥、皸裂者用雄黃膏外搽;化膿時摻九一丹。
腳氣瘡的病因病機
腳氣瘡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1、脾胃濕熱下注:脾胃是人體主運化水濕的臟腑,當脾胃功能失常,運化水濕功能減弱,水濕停聚於下,可導致濕熱下注,流注于足趾間而發為腳氣瘡。
2、外感風濕:風濕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肌膚腠理疏鬆,濕邪乘虛而入,流注于足趾間而發為腳氣瘡。
腳氣瘡的臨床表現
腳氣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、初起時,可見腳趾間出現小水瘡,瘙癢明顯,先癢後痛,破流臭水。
2、病情嚴重時,可導致趾間糜爛,甚者腫爛疼痛難忍,流膿淌水,日久不愈,引起足踝部及小腿浮腫。
3、乾燥型腳氣瘡:可見腳趾間乾癢,皮膚粗糙脫屑及皸裂。
腳氣瘡的治療方法
腳氣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1、內服中藥:可服用萆薢滲濕湯、黃連解毒湯等中藥,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。
2、外用中藥:可用六一散加枯礬外摻,或用雄黃膏外搽,以清熱利濕、消腫止癢。
3、外用西藥:可用抗生素軟膏外塗,以殺滅細菌、消炎止痛。
腳氣瘡的預防方法
腳氣瘡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保持足部清潔、乾燥,勤換鞋襪。
2、避免赤足行走,不穿不透氣的鞋子。
3、注意飲食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4、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腳氣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病情加重,影響生活質量。因此,大家要了解腳氣瘡的相關知識,做好預防工作,一旦患病,要及時到醫院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