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氣瘡
腳氣瘡,又稱「臭田螺」,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,指發於足趾間及足底之癬疾。此病多因脾胃濕熱下注,或外感濕毒穢氣,相互傳染所致。依其臨床表現,可分為「濕腳氣」與「乾腳氣」兩類,二者病機與治法各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腳氣瘡之成,主因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,下注足部;或久居濕地,足部沾染濕毒穢濁之氣,鬱於肌膚而成。濕性重濁黏滯,故病多纏綿難癒,反覆發作。
證型與症狀
-
濕腳氣
- 證候:初起足趾間生小水皰,瘙癢劇烈,搔破後流黃臭水,甚則趾縫糜爛、浸漬泛白,或腫痛化膿,延及足踝,伴見小腿浮腫。
- 病機:濕熱壅盛,浸淫肌膚,鬱久化毒。
-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止癢。
- 內服:萆薢滲濕湯(《瘍科心得集》),方中萆薢、薏苡仁利濕泄濁;黃柏、赤茯苓清熱解毒;丹皮、澤瀉涼血滲濕。若染毒腫痛,可加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以瀉火解毒。
- 外治:糜爛流水者,以六一散加枯礬研末外摻,收濕斂瘡;化膿者,可摻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-
乾腳氣
- 證候:足趾間皮膚乾燥粗糙,脫屑皸裂,瘙癢無水皰,冬季尤甚。
- 病機:濕熱久鬱,耗傷陰血,肌膚失養。
- 治法:潤燥殺蟲,養血祛風。
- 內服:可選當歸飲子(《外科正宗》)加減,養血潤燥,佐以祛風。
- 外治:以雄黃膏(《醫宗金鑑》)外搽,潤膚殺蟲;若皸裂深者,可配合潤肌膏(《外科啟玄》)滋養肌膚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腳氣瘡由胃經濕熱下注而生,腳丫破爛,其癢甚者,此名臭田螺。」強調濕熱為病之本,而外染穢毒為標。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亦載:「此證多生足趾,濕爛癢痛,破流臭水……由濕熱內蘊,外受風邪相搏而成。」
與現代醫學對應
中醫之腳氣瘡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足癬」(俗稱香港腳),多由真菌感染所致。然中醫治療不僅針對病原,更重調理內在濕熱,標本兼顧,此為其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