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氣八處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氣八處灸:中醫灸療要穴詳解

腳氣八處灸乃中醫治療腳氣病(腳弱證)之經典灸法組合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。此法針對腳氣初起之腳弱無力症狀,選取下肢八處要穴施灸,通過溫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以達治療之效。以下詳述各穴之定位與作用:

風市穴

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大腿外側中線,當直立垂手時中指指尖所點之處。此穴為祛風要穴,主治下肢痿痹不仁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可治"腿膝無力,腰尻重痛",灸之能驅散風濕邪氣,改善腳氣所致之腿腳沉重感。

伏兔穴

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大腿前側,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,距髕骨外上緣六寸處。此穴名喻其如伏臥之兔,主治下肢痿痹。《針灸大成》言其能治"腿膝寒冷,腳氣",灸之可溫通陽明經氣,增強下肢氣血運行。

犢鼻穴

即外膝眼,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。因其形似犢牛之鼻而得名,《類經圖翼》載其主治"膝中痛不仁",灸之可疏通膝部氣血,改善腳氣所致之膝關節活動不利。

膝眼穴(內外)

內膝眼屬經外奇穴,位於膝部髕韌帶內側凹陷中;外膝眼即前述犢鼻穴。兩穴合稱"膝眼",為治療膝關節病變之要穴。《針灸集成》指出灸膝眼可治"腳氣入腹,膝冷痹痛",雙穴同灸能增強溫通膝部經氣之效。

足三里

屬足陽明胃經之合穴,位於小腿前外側,犢鼻下三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此穴為強壯要穴,《四總穴歌》云"肚腹三里留",灸之不僅能調理脾胃功能,更能補益氣血以濡養下肢。《醫宗金鑒》特別指出其治"腳氣"之效。

上巨虛

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犢鼻下六寸,足三里下三寸處。此穴為大腸之下合穴,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治"腳脛痛,足緩不收",灸之可調和大腸功能,同時疏通下肢經氣,改善腳氣所致之足部弛緩無力。

下巨虛

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上巨虛下三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。此穴為小腸之下合穴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謂其治"腳脛酸痹不仁",灸之能調理小腸功能,同時加強下肢氣血運行,與上巨虛形成協同作用。

絕骨穴(懸鐘)

屬足少陽膽經之髓會,位於外踝尖上三寸,腓骨前緣。此穴又名懸鐘,《針灸聚英》載其主治"腳氣,膝脛酸疼",灸之可補益髓海,強健筋骨,對腳氣所致之下肢痿弱有特殊療效。

施灸要領
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此八穴不必一次灸畢,可分期施灸,三日內完成為佳。施灸壯數當視病情輕重而定,一般每穴可灸3-7壯,採用艾炷直接灸或隔薑灸為宜。此法體現中醫"治未病"思想,於腳氣初起時及時施治,可防病勢深入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,常配合陽陵泉、三陰交等穴,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