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攣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腳攣根,又稱腳攣根疽。是指足跟處所生之癰疽。
《醫宗金鑒》卷七十一曰:「腳攣根,足跟疽也。其狀如雞卵,色青黑,痛不可忍,腫脹如覆盆,皮肉爛壞,臭如腐屍,潰後流膿如膏,久不收口,或成瘺。」
腳攣根的病因,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或因內傷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因跌仆損傷,或因久坐久站,經脈不通,氣血凝滯,濕熱蘊結而成。
腳攣根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足跟部位出現紅腫熱痛,疼痛劇烈,可放射至小腿及足背。
- 局部皮膚紅腫,灼熱,有明顯的壓痛。
- 患處出現膿液,流出黃色或綠色的膿液。
- 病情嚴重者,可出現全身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。
腳攣根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,或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煎水外洗。
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拔罐、刺絡等外治方法,以加快病情的恢復。
腳攣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-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腳,勤換鞋襪。
- 避免久坐久站,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一旦出現腳攣根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