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踝骱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踝骱出
腳踝骱出,又稱「踝關節脫臼」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外力挫傷、跌撲扭捩,或筋骨失穩所致,致使踝部關節骨端脫離原位,臨床表現為局部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,甚則畸形顯現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腳踝骱出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足踝部為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與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)交會之處,若遭外力衝擊,易致局部氣滯血瘀,經絡阻塞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骱失其位,筋必挫裂,血脈凝滯」,說明脫臼不僅傷骨,亦連及周圍筋絡與氣血。
分類與症狀
- 內翻型脫臼:足踝向內側偏移,多傷及外側韌帶,屬足少陽經循行區域。
- 外翻型脫臼:足踝向外側偏移,易損內側筋絡,與足太陰經相關。
- 前脫或後脫:脛骨與距骨相對位置異常,常伴隨嚴重腫脹,甚則瘀斑遍佈。
中醫治法
傳統中醫治療腳踝骱出,首重「手法復位」,即「上骱法」。依《傷科匯纂》所述,需「察其脫出方向,順勢牽引,徐徐推按,使骨歸窠」。復位後,常以杉木皮或竹片製成夾板固定,並外敷活血化瘀膏藥,如七厘散、消腫止痛膏等,以散瘀通絡。
內服藥方面,早期宜用「活血祛瘀湯」或「復元活血湯」;若腫脹漸消,可改服「壯筋養血湯」以強筋續骨。針灸療法亦常配合使用,取穴如解溪、崑崙、丘墟等,以通調經氣,助氣血運行。
古籍考據
《傷科補要》強調:「腳盤出臼,與膝蓋骨脫白相類,須辨明骱位,不可誤治。」指出踝關節脫臼需與其他下肢損傷鑑別,尤其需注意是否合併骨折(如「骨縫開錯」)。清代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亦載有「足踝脫臼牽引法」,詳述復位技巧與調養之道。
腳踝骱出之治療,體現中醫「筋骨並重、動靜結合」之理,既重局部整復,亦調整體氣血,以達骨正筋柔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