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踝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踝骱

腳踝骱為中醫解剖部位名詞,指踝關節,見載於清代醫家錢秀昌所著《傷科補要》卷二。此部位屬筋骨相合之處,為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氣血循行之要道,亦是軀幹與下肢連接之關鍵樞紐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腳踝骱由筋骨、經脈、氣血共同維繫其功能。骨屬腎所主,筋屬肝所主,故踝關節之強健與否,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若肝血充盈、腎精充足,則筋骨得養,踝部活動靈活有力;反之,若肝腎虧虛,或氣血不足,則易致腳踝骱鬆弛、疼痛,甚則扭挫傷患。

從經絡循行而言,腳踝骱內側為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所過,外側為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所行,前側則有足陽明胃經分布。故踝部不適或損傷,可影響相應經脈之氣血運行,進而牽連相關臟腑功能。

在傷科治療上,腳踝骱損傷多屬「筋傷」或「骨錯縫」範疇,治法包括手法復位、針灸通絡、中藥內服外敷等。常用方劑如活血化瘀之「桃紅四物湯」,或強筋壯骨之「壯筋養血湯」,皆可隨證加減。此外,艾灸或針刺崑崙、太谿、解谿等穴位,亦有助疏通經氣,緩解踝部不適。

綜觀之,腳踝骱於中醫視角下,不僅為一解剖結構,更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密切相關,其調護須兼顧局部與整體,方能維持其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