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後跟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後跟穴
腳後跟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其定位與「女膝穴」相同。此穴位於足跟部,具體位置在跟骨結節下緣正中處,或於足跟後側正中線與跟腱附着部之間取穴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絡聯繫
腳後跟穴雖屬經外奇穴,然足跟部為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腎經「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」,故該穴與腎氣相通。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此穴可反映腎氣盛衰,亦能調節骨病與下肢氣血運行。 - 主治範疇
傳統記載中,腳後跟穴多用於局部病症,如足跟痛、跟骨骨刺(足跟痹)、下肢疲勞。另因腎經循行關係,間接可輔治腎虛腰膝酸軟、夜尿頻多等虛損之症。古醫籍亦提及此穴用於癲狂、驚悸,可能與足跟部為「精氣之根」的理論相關。 - 刺灸方法
臨床多以艾灸為主,用溫和灸或隔薑灸,每次5-10分鐘;針刺時需深刺至骨膜,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。因跟部皮薄肉少,古法強調「灸勝於針」,以避免傷及跟骨或肌腱。
與女膝穴之異同
《千金要方》未明確區分腳後跟穴與女膝穴,後世部分醫家將二者視為同穴異名。然明代《類經圖翼》提及女膝穴定位略異,位於「足跟後赤白肉際」,可能更偏向跟腱附着處。兩穴主治相近,然女膝穴文獻中多強調其治癒癰疽、齒痛等熱症,反映穴位微調之妙用。
現代應用探討
現代中醫臨床中,此穴常與太溪、崑崙等腎經、膀胱經穴位配伍,強化補腎強骨或舒筋活絡之效。實驗研究顯示,刺激足跟部穴位能改善局部微循環,緩解跟腱炎或足底筋膜炎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理論相合。
此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然其療效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智慧,亦反映經外奇穴「一穴多治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