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汗
腳汗,又稱「足汗」,屬中醫汗證範疇,首見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七。其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脾胃為關鍵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液,而陽氣蒸化津液外泄則為汗,腳汗異常多因陰陽失和、濕熱鬱蒸或陽虛不固所致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。
病因病機
-
脾胃濕熱
- 因飲食不節、嗜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邪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。
- 濕性趨下,熱邪蒸迫津液外泄,故見足心潮熱、汗出黏膩,或伴異味,舌苔多黃膩,脈滑數。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濕熱下注,足脛汗出如漿。」
-
脾胃虛寒
- 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脾,中焦陽氣不足,失於溫煦固攝。
- 陽虛則陰盛,津液失於固守,故足心冷汗時出,汗質清稀,手足不溫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陽虛者,冷汗自出。」
-
肝鬱化火
-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迫津外泄。
- 足汗多見於情緒波動時,或伴口苦、煩躁,脈弦數。
-
腎陰不足
- 腎陰虧虛,虛火內擾,津液外泄,可致足心熱而汗出,夜間尤甚,兼見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腳汗,首重辨證,依病機用藥:
- 濕熱下注: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 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加減,或 龍膽瀉肝湯 清瀉肝經濕熱。
- 脾胃虛寒:當溫中健脾,方用 理中湯 或 黃耆建中湯,佐以收斂固表之品如浮小麥、麻黃根。
- 肝鬱火旺:疏肝解鬱,方選 丹梔逍遙散 加減。
- 腎陰虧虛:滋陰降火,常用 知柏地黃丸 或 大補陰丸。
外治法與調理
- 可配合 枯礬煎湯 外洗,或 五倍子研末 敷貼湧泉穴以收斂止汗。
- 針灸取穴如 三陰交、足三里、湧泉,調理脾胃、固表止汗。
腳汗雖為局部症狀,實則反映整體氣血陰陽狀態,臨床須結合全身證候細察病本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