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拐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腳拐毒,又稱外踝疽,是一種外科疾病,主要發生於外踝處,症狀包括局部紅腫熱痛,有膿液形成,並伴有惡臭。

腳拐毒的病因主要與外傷有關,當外踝受到撞擊或扭傷後,皮膚和皮下組織損傷,細菌就容易侵入並引起感染。此外,糖尿病患者由於免疫力低下,也容易發生腳拐毒。

腳拐毒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,常用的中藥包括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黃等。外用可使用黃連膏、紫雲膏等。

腳拐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避免外傷。
  2. 保持足部清潔、乾燥。
  3.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,避免感染。

如果腳拐毒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如骨髓炎、敗血癥等。因此,一旦發現有腳拐毒的症狀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。

以下是《證治準繩.外科》卷四中關於腳拐毒的記載:

外踝疽

外踝疽是指發生於外踝處的附骨疽。其特點是腫痛較輕,不甚熱、脹、堅,膿液呈黃色,臭味不甚惡。治療方法和附骨疽相同,但需要添加一些藥物如萆薢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牛膝、威靈仙、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、五味子、白芷、甘草等。

附骨疽

附骨疽是指發生在骨頭上的附骨疽,其特點是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、堅硬,膿液呈黑色且惡臭。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紅花、乳香、沒藥、五味子、白芷、甘草等藥物。

附骨疽方

附骨疽方用於治療附骨疽,用藥根據症狀程度的不同進行調整:

  • 腫痛嚴重者:大黃1兩,芒硝1兩,桃仁10個,紅花10個,乳香1分,沒藥1分,五味子1分,白芷1分,甘草1分。將藥研磨成末,每次服用3錢,加入一杯水中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,去渣後溫服。
  • 若腫痛不嚴重者,不需要使用大黃和芒硝。
  • 若膿已形成,不需要使用乳香和沒藥。
  • 若膿液呈黑色者,可以加入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黃色者,不需要使用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顏色為白色,可以加入甘草。
  • 若膿液顏色為赤色,不需要使用甘草。
  • 若膿液顏色為青色,可以加入川芎。
  • 若膿液顏色為紫色,可以加入赤芍。
  • 若膿液呈黑色且惡臭,可以加入五味子。
  • 若膿液呈黃色且惡臭,不需要使用五味子。
  • 若膿液呈白色且惡臭,可以加入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赤色且惡臭,不需要使用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青色且惡臭,可以加入川芎。
  • 若膿液呈紫色且惡臭,可以加入赤芍。
  • 若膿液呈黑色但無臭味,不需要使用五味子。
  • 若膿液呈黃色但無臭味,可以加入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白色但無臭味,不需要使用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赤色但無臭味,可以加入川芎。
  • 若膿液呈青色但無臭味,可以加入赤芍。
  • 若膿液呈紫色但無臭味,可以加入五味子。
  • 若膿液呈黑色且發熱,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。
  • 若膿液呈黃色且發熱,不需要使用大黃和芒硝。
  • 若膿液呈白色且發熱,可以加入白芷。
  • 若膿液呈赤色且發熱,可以加入川芎。
  • 若膿液呈青色且發熱,可以加入赤芍。
  • 若膿液呈紫色且發熱,可以加入五味子。
  • 若膿液呈灰色或其他顏色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。

以上便是腳拐毒的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,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