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骨傷

病名:指因外力損傷所致的腳部骨骼折傷,屬於中醫「骨折」範疇。腳骨包含跗骨(足跟及足弓部位)、蹠骨(足掌中部)及趾骨(足趾部分),此病名初載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列於「正骨兼金鏃科」中,為古代跌打損傷常見病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多因跌僕(跌倒)、墜墮(高處墜落)、壓軋直接暴力所傷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甚則骨斷筋傷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到:「跌打損傷,骨若斷折,形必錯落」,強調外力作用後骨骼結構的異常變化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疼痛:傷處劇痛,按壓或活動時加劇。
  2. 腫脹:因氣血瘀積,局部迅速腫起,皮色青紫。
  3. 畸形:骨骼移位者可見足部變形,如短縮、成角或旋轉。
  4. 骨聲(骨擦音):移動患處時偶聞摩擦聲,為骨折特徵之一。
  5. 功能障礙:足部無法負重或活動,甚則完全喪失功能。

診斷要點
除症狀觀察外,傳統中醫重視「摸法」,《傷科補要》云:「摸者,用手細摸所傷之處,或骨斷、骨碎、骨歪、骨整」,透過觸診判斷骨位異常與軟組織損傷程度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手法復位
    若骨骼移位,須於麻醉後施行手法整復,依骨折類型採用「端提」「擠按」「搖擺」等法,使斷端歸位。如《傷科匯纂》所述:「凡骨節錯落,須拽伸復位」。
  2. 固定療法
    復位後以杉木皮或竹片製成夾板(古稱「裹簾」)固定,配合繃帶纏縛,維持骨位穩定。無移位者直接固定患處。
  3. 藥物治療
    • 初期:內服活血化瘀方劑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或「七厘散」;外敷「消腫止痛膏」。
    • 中期:改服「接骨續筋」之劑,如「接骨丹」或「壯筋養血湯」。
    • 後期:以「補肝腎、強筋骨」為主,如「健步虎潛丸」,輔以藥洗(如「海桐皮湯」)熏洗患處。

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「肝主筋」,故骨折後期調養常從肝腎著手,兼顧氣血滋養。另可配合針灸(取足三里、三陰交等穴)以促進氣血流通,加速癒合。

古籍參考
除《世醫得效方》外,《普濟方·折傷門》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等亦詳載腳骨傷的辨證與治法,反映古代醫家對肢體創傷的豐富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