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跟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跟痛
腳跟痛,又稱「足跟痛」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多因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受阻,或肝腎虧虛、筋骨失養所致。其病機與外感風寒濕邪、內傷勞損、痰瘀凝滯等因素相關,臨床常見於中老年人或久行久立者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不足:
肝主筋,腎主骨。若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虛,則筋骨失於濡養,足跟部易見隱痛、空虛感,尤以晨起或久坐後明顯,活動後稍緩。 - 氣滯血瘀:
因外傷、勞損或久病,致局部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按之痛甚。 - 痰濕阻絡:
脾虛運化失司,水濕停聚成痰,流注經絡,阻滯氣機,足跟痛伴腫脹、沉重感,或見局部麻木。 - 風寒濕侵襲:
足跟部感受外邪,寒凝經脈,濕性黏滯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痛處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腳跟痛,首重辨證分型,常見證型與方藥如下:
-
血熱型:
- 表現:足跟灼熱疼痛,局部紅腫,伴口乾心煩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知母、黃柏、牛膝,以滋陰降火,引血下行。
-
痰濕型:
- 表現:足跟脹痛,沉重乏力,或伴下肢浮腫。
- 治法:化痰除濕,舒筋活絡。
- 方藥:五積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等)加木瓜,或開結導飲丸,以健脾化濕、行氣通痹。
-
肝腎虧虛型:
- 表現:足跟隱痛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。
- 治法:補益肝腎,強筋壯骨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杜仲、桑寄生、牛膝,或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-
氣滯血瘀型:
- 表現: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加減,配合乳香、沒藥等化瘀之品。
外治法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重視外治,如:
- 針灸:取穴崑崙、太溪、湧泉、阿是穴等,以疏通經氣。
- 熏洗:以艾葉、紅花、威靈仙等煎湯浸泡,溫經散寒。
- 推拿:按揉足跟及小腿筋絡,鬆解局部氣血瘀滯。
腳跟痛之治療,需結合體質與病機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甚詳,如《醫學入門》強調血熱與痰濕之辨,後世更發展出多種辨證思路,豐富臨床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