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發
腳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泛指足部因結毒而引發之腫痛疾患,亦稱「足發背」、「腳背發」、「足跗發」,或依其形狀特徵稱為「龜毒」、「蛇沿毒」。此病首載於明代薛己《外科樞要》卷三,屬癰疽範疇,多發於足背部,因局部皮薄肉少、血行遲緩,故病情纏綿難癒。
病因病機
腳發之成因可分三類:
- 濕熱下註:因三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)虛弱,濕熱之邪乘虛下注,蘊結於足背,氣血壅滯而成腫痛。
- 瘀血化熱:足部外傷後瘀血內停,日久鬱而化熱,熱毒凝滯發為癰疽。
- 陰精虧損:足三陰經(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)精血不足,筋骨失養,正虛邪戀,致瘡色黯淡、膿稀難斂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堅硬紅腫,疼痛劇烈,身熱煩渴,脈象洪數,屬實證;若膿成遲緩或潰後膿水清稀,瘡色淡白,久不生肌收口,則屬虛證。足背多骨少肉,血循不暢,故消退或成膿均較他處遲緩。
辨證論治
-
濕熱下註證
- 治法:清熱解毒,利濕通絡。
- 方藥:仙方活命飲加減,酌入木瓜、牛膝引藥下行。外治以隔蒜灸法,或取鮮菊花葉、芙蓉葉等分搗蜜外敷,以清熱消腫。
-
精血虧虛證
- 治法:滋陰填精,益氣托毒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湯補腎陰,或補中益氣湯健脾升陽。若瘡色黯滯、久不潰膿,可配合桑枝灸法溫通經脈,並內服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丸,雙補氣血陰陽。
預後特點
腳發之癒合難易與病機深淺相關。濕熱證者膿成易潰,預後較佳;虛證者因正氣不足,瘡勢纏綿,需調補根本方能漸癒。此外,足部為陰陽經交會之處,治療時需兼顧經絡氣血之調和,尤重引經藥之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