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墊

腳墊,又稱「胼胝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記載於《外科真詮》卷上。此症主要表現為足底皮膚局部增厚、堅硬粗糙,甚則如板狀,行走時疼痛不適。其成因多與長期外力摩擦壓迫有關,如鞋襪不合腳、久行久立等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肌膚失於濡養,久而形成厚繭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腳墊的形成與「氣滯血瘀」「肌膚失養」密切相關。足底為足三陰、三陽經循行之所,若長期受外力摩擦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營衛失和,皮膚不得氣血溫煦滋潤,則逐漸角化增厚,形成頑硬之胼胝。此外,脾主肌肉,肝主筋,腎主骨,若脾虛濕盛或肝腎不足,肌膚代謝失常,亦可能加重此症。

臨床表現
腳墊好發於足底受力部位,如足跟、前掌等處。患處皮膚呈淡黃或蠟黃色,質地堅硬,表面光滑或粗糙,邊緣不清,按壓或行走時疼痛明顯。嚴重者可能因厚繭深層組織受壓,引發局部瘀血,甚至繼發感染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烏梅膏外塗:取烏梅肉搗爛成膏,溫水浸泡患處後敷貼,可軟堅散結、腐蝕角質。
    • 修治術:傳統中醫腳病療法中的「起」「分」等手法,以刀具輕巧剝離增厚角質,需由專業人員操作,避免傷及真皮。
    • 中藥浸泡:可選用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之品,如紅花、桃仁、威靈仙等煎湯浸足,以促進氣血流通。
  2. 內調輔助
    若患者兼見氣血不足或肝腎虧虛,可配合內服中藥調理,如八珍湯補益氣血,或六味地黃丸滋養肝腎,以改善體質,減少復發。

與西醫對應
腳墊相當於西醫學之「胼胝」(callus),為皮膚長期受壓或摩擦後的保護性角質增生。中醫治療強調標本兼顧,除局部修治外,更重視調理氣血與經絡功能,以達長效緩解。

相關記載
《外科真詮》指出此症「由摩擦氣血凝滯而成」,並載外治之法;另可參考「胼胝」條目,進一步辨析其與「雞眼」等相似疾患之異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