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底穿心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腳底穿心疔

腳底穿心疔,又稱「湧泉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足心湧泉穴處之癰疽。此症首載於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七,屬癰疽範疇,因其病位深在足底,疼痛劇烈,如錐穿心,故得名「穿心疔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足少陰腎經濕熱下注,或外感毒邪,蘊結於足心所致。足心為湧泉穴所在,屬腎經要穴,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過勞傷腎,氣血壅滯,皆可化熱成毒,發為癰疽。此外,足部長期受壓、外傷染毒,或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蘊,亦為常見誘因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足心腫脹隱痛,漸至紅赤焮熱,痛如針刺,甚則潰膿穿膜,妨礙行走。若毒邪內陷,可伴見發熱、惡寒、煩渴等全身症狀,嚴重者恐致筋骨受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型:足心腫痛明顯,局部紅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陰虛火熾型:患處暗紅微腫,疼痛夜甚,伴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氣血壅滯型:腫硬疼痛,皮色紫暗,脈弦澀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止痛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濕熱下注:可用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加減,以清利濕熱。
  • 陰虛火熾:宜知柏地黃丸配合仙方活命飲,滋陰降火兼解毒。
  • 氣血壅滯:選用活血散瘀湯,佐以透膿散,化瘀排膿。

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消腫止痛;成膿後需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收口階段換以生肌玉紅膏

古籍記載

《瘍醫大全》指出此症「毒發湧泉,勢凶難潰」,強調其病位深險,若延誤治療,易致毒邪內攻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湧泉疽「由腎經虛損,濕熱結聚」,治法當內外兼顧,慎防變證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足底深部膿瘍」或「化膿性腱鞘炎」相似,然中醫辨治首重經絡臟腑關聯,結合整體調理,與西醫局部處理之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