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病(中醫名詞詳解)
定義與範疇
腳病在中醫學範疇中,泛指足部肌膚、爪甲所發生的各種病理性變化,主要表現為炎性反應與異常增生兩大類證候。此類疾患多因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或外邪侵襲肌表所致,常見致病因素包括濕熱蘊結、血虛風燥、蟲毒感染及外力損傷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腳病的發生與以下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- 濕熱下注: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,鬱久化熱,濕熱之邪下注足部,常見於腳癬等滲出性病變
- 血虛風燥:肝腎陰血不足,爪甲失養,可見趾甲枯厚、脆裂等證
- 蟲毒侵染:外感蟲邪(真菌等微生物),纏結肌膚,發為頑癬
- 經絡瘀阻:長期外力壓迫或氣滯血瘀,形成胼胝、雞眼等增生性病變
主要分類與證候特徵
一、趾甲類病變
- 灰趾甲(甲癬):中醫稱"鵝爪風",甲板渾濁增厚,色如油煎,多屬肝血虛兼蟲毒蘊結
- 嵌甲:甲角嵌入甲溝,紅腫疼痛,多因修剪不當或鞋履壓迫致氣血瘀滯
- 匙狀甲:甲面凹陷如匙,常見於氣血兩虛或脾胃衰弱者
二、胼胝類病變
- 牛程蹇(胼胝):局部皮膚角化增厚,色黃質硬,多因長期摩擦致氣血不暢
- 雞眼:中醫稱"肉刺",中心有倒圓錐狀角質栓,壓痛明顯,屬局部氣血瘀阻
三、疣類病變
- 足瘊(蹠疣):表面粗糙的角化性丘疹,中有小黑點,乃風熱毒邪搏於肌膚所致
- 線疣:呈線狀排列的疣體,多屬肝鬱血瘀證候
四、癬類病變
- 腳濕氣(足癬):根據證型可分為:
- 水皰型:足緣、足底簇集水皰,糜爛滲液,屬濕熱下注
- 糜爛型:趾間浸漬發白,基底潮紅,為濕毒蘊膚
- 角化型:足跟皮膚乾燥皸裂,屬血虛風燥
辨證要點
中醫診察腳病注重四診合參:
- 望診:觀察病變色澤(紅屬熱,白屬寒)、形態(濕性多腫,燥性多裂)
- 聞診:潰爛處有無腐臭氣味(穢濁為濕熱盛)
- 問診:詢問癢痛性質(癢為風,痛為瘀)、病程長短
- 切診:觸摸局部溫度(熱者多實,涼者多虛)及脈象變化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腳病遵循"審因論治"法則:
- 清熱利濕:適用於濕熱型病變,常用萆薢滲濕湯加減
- 養血潤燥:針對血虛型病變,選用當歸飲子化裁
- 殺蟲解毒:對蟲毒所致者,外敷雄黃膏等
- 活血化瘀:用於氣血瘀滯型,內服桃紅四物湯
- 外治法:包括藥浴(如苦參湯)、膏藥敷貼及灸法等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