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腳背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腳背發
病名
-
足趾疽症
- 又稱「脫疽疔」,首載於《仙傳外科秘方》卷九。此症多見於消渴病(糖尿病)患者併發之脫疽,屬陰疽範疇。
- 病因病機:多因消渴日久,氣陰兩虛,濕熱毒邪蘊結經絡,氣血凝滯,發於足趾。
- 治療:
- 初發當先調治消渴本證,再以「流氣飲」行氣活血、「苦參丸」清熱解毒,佐以生肌之品。
- 外治法則用桐油合無名異(一種礦物藥)煎沸,入花椒、蓼葉同煎,浸泡七日後取蓼葉貼敷患處,以拔毒斂瘡。
- 詳參「脫疽」條目,辨證分虛實寒熱,或溫陽通脈,或清熱化瘀。
-
足背癰疽
- 見於《外科啟玄》卷四,特指癰疽發於足背「衝陽穴」(屬足陽明胃經)與「陷谷穴」(足陽明胃經之輸穴)處。
- 病因病機:多因脾胃濕熱下注,或外傷染毒,致使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腐肉成膿。
- 辨證要點:患處紅腫焮痛,甚則潰膿,伴隨身熱、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-
結毒腳發
- 出自《外科活人定本》,指梅毒結毒(晚期梅毒)侵及足部,形成腫脹潰爛之症,又稱「腳發」。
- 病因病機:霉瘡毒邪深伏筋骨,氣血敗壞,發為結毒,其性頑固難癒。
- 相關記載:可參閱「腳發」專條,論述其潰瘍特徵與解毒托瘡之法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腳背屬足三陰三陽經交會之處,尤與肝、脾、胃經關係密切。肝主筋、脾主肌肉,若正氣不足,外邪易乘虛襲絡,發為癰疽。
- 古籍強調「治外必本於內」,腳背發雖見於局部,然調理臟腑(如消渴之肺胃陰虛、結毒之肝腎虧損)為根治關鍵。
- 外治法中,蓼葉性辛散,合花椒溫通,無名異斂瘡,體現中醫「箍毒消腫」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