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矯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矯氏為戰國時期醫家,其生平雖未見於正史詳載,然《列子·力命》一則醫案足見其醫學思想。據載,季梁染疾時,其子延請矯氏、俞氏、盧氏三位醫者共診,而矯氏之論尤具中醫病因學特色。
病因辨析:唯物觀與內傷學說
矯氏直言季梁之疾「非天非鬼」,否定鬼神致病之說,體現先秦醫家樸素唯物觀。其病因分析歸於三類:
- 外感失調:指出「寒溫不節」,即六淫(風寒暑濕燥火)失序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相呼應。
- 內傷虛實:強調「虛實失度」,暗合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之理,反映其對氣血陰陽失衡的診斷思路。
- 情志勞倦:歸咎「餓飽、色欲、精慮煩散」,直指飲食不節、房勞過度、思慮傷神等內傷因素,與後世《金匱要略》「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」之「經絡受邪」說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學術價值:早於《內經》的病因理論雛形
矯氏所論早於《黃帝內經》成書年代,可視為先秦病因學之實踐先導。其將「色欲」列為致病主因,反映當時已認識腎精耗損與疾病的關聯;而「精慮煩散」一說,更預示後世「七情內傷」理論(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,凸顯情志致病的醫學觀察。
歷史定位:醫門三派之代表
列子將矯氏與俞氏(或喻指《難經》脈學流派)、盧氏(或為後世扁鵲學派之先聲)並列,暗示戰國醫家已分不同學術傾向。矯氏重內傷調攝,其說雖簡,實開後世「補土派」「溫補派」之先河,尤與李東垣《脾胃論》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思想遙相呼應。
此醫案雖短,卻足證矯氏為中國醫學史上早期倡導「病由人起」之實證醫家,其說融合天文、人事、體用於一體,為中醫病因學從巫祝走向系統化之重要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