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矯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矯摩,乃中醫傳統療法之古稱,首見於西漢劉向所著《說苑》。此術與「按摩」、「按蹻」並列,同屬外治法範疇,為歷代醫家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之重要手段。
源流考據
《說苑·辨物篇》載:「子容矯摩,子明吹耳」,此為現存文獻最早記載。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釋「矯」為「揉箭使直」,引申為以手法矯正經筋錯位;「摩」則取《周易》「剛柔相摩」之意,強調醫者以手部勁力與患者體表互動之態。唐代《一切經音義》更明確指出:「矯摩即按摩異名,謂以手調摩病處也。」
技術特質
矯摩不同於一般按摩,其技法講究「三度調衡」:
- 力度深淺有度:依《黃帝內經》「皮肉筋脈骨」五體理論,針對病位深淺施以不同勁道,如「推法」透皮達肉,「按法」貫脈至筋。
- 速度徐疾應氣:配合患者呼吸節律,吸氣時手法輕揚,呼氣時力道沉穩,暗合《難經》「呼吸導引」之理。
- 角度剛柔相濟:指腹、掌根、肘尖等部位交替運用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或旋或挺,或屈或伸」,以應十二經筋走向。
治療機理
矯摩之效建基於中醫「氣血—經絡」理論:
- 開闔腠理:通過手法刺激衛氣運行,《靈樞·本藏》所謂「衛氣充則分肉解利」,可解表邪鬱閉。
- 導引營血:循《針灸甲乙經》「以手按之,氣血散行」之說,對阿是穴施壓可改善局部氣滯血瘀。
- 調燮陰陽:運用《子午流注》時辰理論,晨起多用升陽手法(如捏脊),暮時偏重滋陰技法(如揉腹)。
臨床應用
歷代醫案載其主治範疇包括:
- 筋傷科:對應《傷科補要》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概念,以旋提手法整復小關節錯位。
- 內科調理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摩腹百遍,食不積滯」,用於脾胃運化失調。
- 兒科驚風:宋代《幼幼新書》推崇「矯摩囟門法」鎮驚安神,此技今仍見於小兒推拿。
此術在明清時期分化為多種流派,如太醫院「正骨矯摩八法」、江南「一指禪導引術」等,皆承古法而各有發揮,體現中醫外治技術「同源異流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