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絞腸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絞腸瘟
絞腸瘟為中醫瘟疫病證之一,以突發劇烈腹痛如絞為主要特徵,屬外感疫癘之邪侵襲腸道所致。其名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瘟疫源流》,描述為「腸鳴乾嘔,水洩不通」,症狀類似絞腸痧(乾霍亂),然病因病機與瘟疫相關,故歸類於疫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絞腸瘟多因時行疫氣(癘氣)夾雜濕濁或穢毒,自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。疫邪直中腸道,阻滯氣機,導致腑氣不通,升降失常。濕熱穢毒鬱蒸,與氣血相搏,則見腸鳴腹痛、嘔吐泄瀉;若邪毒壅塞過甚,可致氣血逆亂,甚則閉竅昏厥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:猝然發作,痛如刀絞,部位多在臍周或下腹,按之痛甚。
- 胃腸症狀:腸鳴漉漉,噁心乾嘔,或兼泄瀉,排便不暢,甚則完全閉結(水洩不通)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煩躁,舌苔厚膩濁,脈象多沉緊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急則治標:若穢濁壅滯、氣機閉塞,當以「探吐法」急救,引邪外出,開通氣道。
- 雙解散(出自《宣明論方》):為傳統治瘟疫之方,由防風通聖散合六一散加減而成,具疏表清裡、解鬱化濕之效,適用於表裡俱實、疫毒內蘊之證。
- 隨證加減:
- 若濕熱偏重,可佐黃連、厚朴、半夏;
- 氣滯甚者,加木香、枳實以行氣導滯;
- 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芩、梔子清熱解毒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絞腸痧(乾霍亂):雖同見腹痛如絞、欲吐不吐,但多因飲食不潔或感寒觸穢,病位以中焦為主,與瘟疫傳染性有別。
- 疫痢:下痢膿血、裡急後重明顯,絞腸瘟則以氣機閉阻為先,泄瀉未必見膿血。
絞腸瘟屬中醫急症範疇,古籍強調其發病急驟,需辨明邪正虛實,及時祛邪通腑,以防變生危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