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絞腸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絞腸痧
病名溯源
絞腸痧,又稱盤腸痧,屬中醫痧證範疇,首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》。此證以心腹絞切劇痛為主要臨床特徵,其疼痛性質多樣,或如板硬,或如繩轉,或如筋吊,或如錐刺,或如刀刮,痛極難忍。輕者亦可表現為微微絞痛,伴明顯脹悶不適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絞腸痧的發病機理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痧毒內蘊:外感暑濕穢濁之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痧毒鬱結於腸胃經絡。
- 氣機逆亂:六淫外邪或七情內傷導致三焦氣機升降失常,特別是腸胃氣機壅滯,形成氣血瘀阻之證。
- 經絡閉塞: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而發為絞痛。
臨床表現
絞腸痧的典型症狀包括:
- 突發性心腹絞切劇痛,疼痛性質多樣(板硬、繩轉、筋吊、錐刺、刀刮等)
- 腹部脹滿硬實,拒按
- 可能伴隨嘔吐痰涎或乾嘔
- 嚴重者可出現面色青紫、四肢厥冷
- 舌質多暗紫,苔厚膩或黃燥
- 脈象多見伏脈或弦緊脈
辨證分型
根據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記載,絞腸痧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暑穢型:多發於夏季,因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,症見絞痛劇烈,煩躁不安,舌苔厚膩。
- 食積型:因暴飲暴食或食入不潔之物引起,腹痛拒按,噯腐吞酸,脈滑實。
- 氣滯型:情志不遂導致肝氣犯胃,腹痛脹悶,痛無定處,脈弦。
- 血瘀型:痛有定處,如錐刺刀割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治療方法
外治法
- 放血療法:為傳統急救要法,多取十宣穴、委中穴或尺澤穴放血。右手脈伏者尤宜此法。
- 刮痧療法:以邊緣光滑的器具於背部膀胱經或腹部任脈刮拭,至出現紫紅色痧點為度。
內治法
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劑:
- 寶花散:適用於痧毒初起,氣機壅滯者。
- 沈香丸:理氣止痛,用於氣滯型絞腸痧,服後得眠者多為佳兆。
- 桃花散:配合冷砂仁湯,適用於痰涎壅盛者。
- 鬱金散、棱術湯:針對脈伏、盤腸絞痛者,有活血理氣之效。
- 大黃丸、紫樸湯:用於症情反復,腹痛劇烈者,具通腑瀉濁之功。
加減用藥:
- 痰盛者加山豆根、金銀花
- 血瘀者加丹參、茜草
- 食積者加山楂、萊菔子
與乾霍亂的關係
明代醫家秦景明在《癥因脈治》中提出:「幹霍亂,即絞腸痧。」說明二者在臨床表現上有相似之處。乾霍亂以突然腹中絞痛、欲吐不吐、欲瀉不瀉為特徵,與絞腸痧的重症表現頗為吻合,均屬急重痧證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