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撟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撟引
撟引為古代中醫養生與治療術語,屬按摩導引之法,最早見於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。其名源於上古醫家俞跗之療法,與湯液、醴酒、鑱石等並列,為非藥物治療手段之一。唐代司馬貞於《史記索隱》註解:「撟音九兆反,謂為按摩之法,夭撟引身,如熊顧鳥伸也」,揭示其動作特徵仿效禽獸姿態,結合肢體伸展與按揉,以調暢氣血、舒筋活絡。
理論基礎
撟引之術根植於中醫「經絡學說」與「氣血理論」。其操作核心在於透過外力導引(如按摩)與自主運動(如導引姿勢),促使經脈通暢、氣血運行無阻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醪藥」,而撟引正屬此類外治法,尤重「動形以達郁」——即透過形體活動疏解氣機鬱滯,與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之原則相合。
操作形式
- 按摩撟引:以手法按壓、推拿經絡穴位,結合關節屈伸,如《引書》所載「折陰陽」之術,針對筋脈拘急施以牽拉。
- 導引撟引:模仿動物姿態的動態導引,如「熊經鳥申」(熊攀樹、鳥伸頸),透過特定姿勢伸展肢體,調節臟腑功能。此類動作亦見於馬王堆帛書《導引圖》,強調形神共調。
與相關療法之異同
- 與按摩異:撟引涵蓋主動導引與被動按摩,而傳統按摩多指施術者操作。
- 與導引同:皆屬「搖筋骨、動肢節」之法,但撟引更突出手法介入,如《莊子·刻意》所言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」的結合。
臨床應用
古醫家以撟引治療「筋脈拘攣」「氣血壅滯」之證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引蹺法」舒緩足部痿痹。其效在於鬆解肌肉、滑利關節,並通過刺激經穴激發自癒力,符合「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」之理。
歷史淵源
撟引可追溯至先秦巫醫時期,後融入道家養生文化,成為「醫道同源」之體現。漢代醫簡如《引書》詳錄其術式,而華佗「五禽戲」亦繼承此類仿生導引精髓,足見其於中醫外治體系之深遠影響。
(註:本文所述撟引為傳統中醫術語,現代臨床多歸類於推拿或導引療法範疇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