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角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角針
角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其形制特殊,多以塑料、膠木或金屬製成,外觀呈圓錐形,狀似小型艾炷。其高度與底面直徑均為1分(約3毫米),使用時將針尖輕按於穴位上,使底面與皮膚表面齊平,再以膠布固定。此針法操作簡便,留針時間較長,作用類似於皮內針,適用於需持續刺激穴位的治療需求。
源流與理論依據
角針的設計融合了傳統針刺與艾灸的原理。其圓錐造型模擬艾炷的溫熱作用,雖不直接燃艾,但透過對穴位的持續壓迫,可激發經氣流通,達到「以形引氣」的效果。中醫認為,此類微型針具能透過淺層刺激,調和局部氣血,尤其適用於虛證或慢性病症的調理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淺刺留衛」的治療思想。
臨床應用
- 適應症:多用於慢性疼痛(如頭痛、關節痺痛)、內科功能失調(如失眠、消化不良)及過敏性疾病(如鼻鼽)。其溫和特性尤適於畏針者或小兒患者。
- 選穴特點:常取耳穴、背俞穴或阿是穴,強調「辨經取穴」與「局部取穴」結合。例如,於足三里固定角針可健脾和胃,於神門穴則能寧心安神。
- 操作要點:針體需垂直貼附皮膚,固定後患者可輕微活動,但應避免擠壓或沾水,以維持療效。
與其他針具的區別
角針不同於傳統毫針的深刺透穴,亦異於皮內針的扁平埋藏。其圓錐結構能產生集中而持久的穴位壓力,類似「針」與「灸」的複合作用。相較於溫針灸,角針更側重物理性刺激,適合不宜熱療的體質。
備考
古籍中雖無「角針」直接記載,但其理念可追溯至《針灸甲乙經》所述「毛刺」「浮刺」等淺刺法。現代中醫結合材料學改良針具,使角針成為兼具傳統理論與實用性的微型治療工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