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膲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膲理

在中醫學理論中,膲理(又稱腠理)泛指皮膚、肌肉之間的細微間隙與紋理,是氣血運行、津液輸布及邪氣出入的重要通道。《靈樞·歲露論》提及:「人氣血虛……腠理開,毛髮殘,膲理薄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膲理的狀態與人體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氣血不足時,膲理疏鬆薄弱,易致外邪侵襲。

膲理的生理功能

  1. 衛氣輸布之門戶
    膲理是衛氣循行的關鍵部位。衛氣屬陽,主司溫養肌表、防禦外邪,其充盈與否直接影響膲理的開闔功能。若衛氣充足,則膲理緻密,外邪難侵;反之,衛氣虛弱則膲理疏鬆,易感風寒濕邪。
  2. 津液代謝之通路
    膲理為三焦氣化作用的延伸,參與津液的輸布與排泄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」,說明汗液透過膲理調節體溫與水液平衡。若膲理閉塞(如風寒束表),可致無汗;若膲理過開(如氣虛自汗),則津液外泄過度。
  3. 邪氣出入之樞紐
    外感病邪(如六淫)常由膲理侵入人體。風邪「善行數變」,多從膲理襲入;寒性收引,則令膲理閉塞;濕性黏滯,易滯留膲理間隙,阻礙氣機。

膲理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• 肺主皮毛:肺氣宣發肅降,調控膲理開闔。肺氣虛者,常見膲理不固、自汗惡風。
  • 肝主疏泄:肝氣鬱滯可影響膲理氣血運行,導致皮膚乾燥或鬱熱生瘡。
  • 三焦氣化: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其氣化功能失常時,津液停聚於膲理,可能形成水腫或痰濕。

病理表現與調治原則

  • 膲理疏鬆:多見於氣虛、陽虛體質,症見易感冒、自汗。治宜益氣固表,如黃耆、防風等藥。
  • 膲理閉塞:常見於外感寒邪,症見無汗、身痛。治宜辛溫解表,如麻黃、桂枝。
  • 膲理濕滯:濕邪蘊結時,可見皮膚黏膩、痤瘡。治宜化濕通絡,如蒼朮、薏苡仁。

膲理的概念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不僅是解剖層次的結構,更是功能性的動態系統,與氣血、臟腑、病機密切相連,為診療外感與內傷疾病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