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蛟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蛟蛕

蛟蛕,又作「蛟蚘」,為中醫古籍中對蛔蟲之別稱,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:「心腸痛,憹作痛,腫聚,往來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熱喜渴涎也者,是蛟蛕也。」清代醫家張誌聰註解時,明確指出「蛟蛕者,蛔蟲也」,後世多沿用此說。

中醫理論對蛟蛕的認識

  1. 病因病機
    中醫認為蛟蛕之生成,多因飲食不潔,濕熱內蘊,或脾胃虛弱,蟲體乘虛孳生。蛔蟲寄生腸道,擾亂氣機,導致腹痛、腹脹等症;若蟲體竄動,阻塞膽道或腸道,可引發「蛔厥」(膽道蛔蟲症)或「關格」(腸梗阻)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腹痛特徵:發作時疼痛劇烈,呈陣發性,部位不定,或繞臍而痛,或攻衝脅下,休止時如常人。
    • 伴隨症狀:口吐清水涎沫、腹中灼熱、煩渴,或見面部白斑(蟲斑)、指甲白點等蟲積徵象。
    • 危重症候:若蟲聚成團,可觸及腹中腫塊(腫聚);若上竄膽腑,則見脅痛、黃疸、嘔吐蛔蟲。
  3. 與臟腑關係
    蛟蛕病位主要在腸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脾胃虛弱則蟲易動,濕熱內擾則蟲勢猖獗。此外,肝氣疏泄失常時,蛔蟲易乘氣機逆亂而上行,引發「蛔厥」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蛔蟲為「長蟲」,並描述其「性喜溫惡寒,遇酸則伏」,故中醫治蛔蟲病常用烏梅、花椒等酸辛之品安蛔殺蟲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之「烏梅丸」即為治療蛔厥之代表方,結合溫臟安蛔與清熱驅蟲之法。

蛟蛕一詞,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寄生蟲病的觀察,亦體現中醫「蟲積」理論的辨證思維,將蟲患與人體氣血、臟腑功能相聯繫,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