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焦循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焦循(1763-1820年),清代學者。字理堂(或作里堂),晚號里堂老人。甘泉(今江蘇江都)人。嘉慶六年(1801年)舉人。博學多識。尤擅易學、算學,亦精醫理。曾南游江浙、北及河北、山東等地,常與人論醫。輯有《吳氏本草》一卷(1792年),多取材於《太平御覽》等,今存其手校稿本。嘗與名醫李炳交厚,將李炳醫案集成《李翁醫記》二卷。李氏之書稿《辨疫瑣言》書稿則由焦氏子抄錄傳世。另著有《雕菰樓文集》。
焦循精通醫理,曾著有《吳氏本草》一卷,多取材於《太平御覽》等。焦循還與名醫李炳交厚,將李炳醫案集成《李翁醫記》二卷。李氏之書稿《辨疫瑣言》書稿則由焦氏子抄錄傳世。
焦循的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《吳氏本草》中。《吳氏本草》是一部以《本草綱目》為基礎,吸收了《本草備要》等醫書內容編寫而成的本草學著作。焦循在《吳氏本草》中對中醫藥的理論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,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。
焦循認為,中醫藥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學說。陰陽五行學說認為,宇宙萬物都是由陰陽五行所構成的,人體也是如此。人體的陰陽平衡是維持健康的基礎,一旦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治療疾病的關鍵是調和陰陽,使人體恢復平衡。
焦循還認為,中醫藥的應用要遵循「辨證論治」的原則。辨證論治是指根據患者的病情,辨別出疾病的類型和病因,然後根據病情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焦循認為,只有辨證論治才能做到對症下藥,從而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焦循的醫學思想對後世的中醫藥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提出的許多觀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。
參考資料
- 焦循:《吳氏本草》。
- 焦循:《李翁醫記》。
- 焦循:《雕菰樓文集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