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焦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焦滿
「焦滿」一詞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典籍中描述病理狀態的專有名詞,其內涵可從字義與經絡臟腑理論兩方面解析。「焦」意指煩躁不安,屬情志失調範疇;「滿」通「懣」,指氣機壅滯所致的悶脹感。此症候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逆秋氣,則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」,揭示其與四時養生失序、肺系功能失常的密切關聯。
臟腑病機探析
肺主氣司呼吸,為嬌臟而畏燥熱。秋令應肺,若違逆秋收之氣,致太陰肺經調攝失司,則宣降失常。肺氣壅遏化熱,上擾神明則生「焦」;氣行不暢,胸膈痞塞遂成「滿」。此與《靈樞·本神》「肺藏氣,氣舍魄」之論相呼應,肺氣失和可兼見精神躁擾、魄不安藏之象。
經絡氣化關聯
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其氣逆亂可影響三焦水道通調。肺為水之上源,氣滯則津液輸布受阻,濕熱互結更易加重「滿」症。此與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「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」的理論相契合,提示「焦滿」可能伴隨水道不利的兼證。
證候鑑別要點
「焦滿」當與「煩躁」「胸痞」等症相區分:
- 與單純情志「煩躁」不同,必兼肺系氣機窒塞之候,如胸悶、咳逆。
- 有別於痰飲所致「胸痞」,其特徵為燥熱象顯著,常見口乾、舌紅少津。
《傷寒論》中「結胸」「痞證」雖有類似表現,但病位多在胸膈胃脘,而「焦滿」以肺氣鬱熱為本。
歷代醫家發揮
清代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發展此概念,提出「肺燥熱鬱」證型,主張以輕清宣透之品疏解鬱熱,如枇杷葉、杏仁等,契合「治上焦如羽」的治療原則。王孟英更指出「肺主一身之氣,氣爽則神清」,闡明調暢肺氣對情志症狀的調節作用。
此症候的演變反映中醫對情志—氣機—臟腑整體觀的深入認識,為臨床辨治情志相關軀體症狀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