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焦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焦渴
概念溯源
「焦渴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在《素問·舉痛論》中有明確記載:「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。」此處描述因熱邪留滯小腸所致之病理狀態,其特徵為燥熱傷津而引致強烈渴感。
從文字學角度析之,「焦」字本義為火燒物體至枯乾,《說文解字》釋為「火所傷也」;「渴」則指津液不足而欲飲之狀。二字合用,形象描繪了體內津液被熱邪灼傷而出現的極度乾渴現象。
病因病機
熱盛傷津
中醫理論認為,焦渴主要緣於陽熱之邪亢盛,灼傷陰津。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此熱邪可源自:
- 外感六淫之熱邪內傳
- 五志過極所化之內火
- 飲食辛熱厚味積聚生熱
病位辨析
《舉痛論》特別指出小腸為此證重要病位。小腸屬火腑,主泌別清濁,若熱邪留滯,不僅影響水液代謝,更會導致:
- 津液輸布失常
- 糟粕傳導受阻(「堅幹不得出」)
- 氣機鬱滯而痛
病機演變
焦渴發展常循以下途徑:
- 初期:陽熱偏盛→津液輕度耗傷→口乾欲飲
- 中期:熱邪壅盛→津液嚴重虧損→渴飲不解
- 後期:陰傷及陽→氣陰兩虛→渴感反減但全身衰竭
臨床表現
核心症狀
- 強烈而持續的渴感,飲水量明顯增加
- 偏好冷飲,飲後暫緩復作
- 口唇乾燥皸裂,舌面少津
-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
兼症辨別
根據病機不同可伴見:
- 陽明經證:高熱汗出,煩躁,脈洪大
- 小腸實熱:臍腹疼痛,小便赤澀刺痛
- 陰虛火旺: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
診斷要點
四診合參
- 望診:面色紅赤,口唇焦燥,舌質紅而乾,苔黃或無苔
- 聞診:口氣熱臭,語聲洪亮(實證)或低弱(虛證)
- 問診:渴喜冷飲,飲不解渴,尿量變化
- 切診:脈象多見洪數(實熱)或細數(虛熱)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證候區分:
- 消渴:以多飲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為特徵,病機重在陰虛燥熱
- 痰飲內停:口乾但不欲飲,或飲入即吐
- 瘀血內阻:口乾但漱水不欲咽
治療原則
清熱生津為大法
根據《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、「燥者潤之」的治療思想,以:
- 清泄實熱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
- 滋陰生津:麥冬、天花粉、蘆根等
- 通腑泄熱:大黃、芒硝(用於腑實證)
方劑舉隅
- 白虎加人參湯:適用於氣分大熱,津氣兩傷
- 導赤散:針對心移熱於小腸,小便赤澀
- 增液承氣湯:治療熱結陰虧,燥屎不行
經典補充
《傷寒論》對相關證候有進一步發揮:
- 「陽明病,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」(196條)提示熱盛傷津可致汗源不足
- 「傷寒脈滑而厥者,裡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」(350條)闡明真熱假寒之辨證
後世醫家如劉完素在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中強調:「渴者,熱在裡而耗津液也」,進一步完善了熱病傷津的理論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