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焦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焦絕
「焦絕」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嘴唇乾燥皸裂、紋理斷裂之象,屬外顯體徵之一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,原文載:「心風之狀,多汗惡風,焦絕,善怒嚇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曰:「焦絕,謂唇焦而紋理斷絕也。」其描述強調唇部津液耗傷、陰血不足所致之病理表現,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與心的關聯
《內經》將「焦絕」列於心風病狀中,因心開竅於舌,其華在面,而唇為脾之外候。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時,火炎上灼,耗傷津液,可致唇焦燥裂;若心脾兩虛,氣血生化不足,唇失濡養,亦見乾枯斷裂。 - 津液代謝失調
中醫認為「津血同源」,焦絕多伴隨體內津液虧虛或輸布障礙。如肺胃熱盛灼津、濕熱蘊結阻滯氣機,或久病陰虛火旺,均可能導致唇部失潤。 - 經絡氣血失和
足陽明胃經環唇,手陽明大腸經亦交於人中。若脾胃積熱或大腸燥結,循經上擾,可引發唇周燥裂;此外,肝鬱化火或血瘀阻絡,亦可能影響局部氣血濡養。
辨證分型參考
- 實熱證:唇焦紅腫、裂口疼痛,伴口渴便秘、舌紅苔黃,多屬肺胃火熾或心火上炎。
- 陰虛證:唇燥脫屑、紋理細裂,伴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,常見於腎陰虧虛或久病傷陰。
- 血虛證:唇色淡白、乾枯無華,伴面色萎黃、脈細弱,多因脾虛化源不足或失血過多。
古籍延伸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寒熱病》提及「唇槁」一症,與焦絕病機相類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,唇裂可因「六淫外襲」或「七情內傷」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治。歷代醫家重視從調理臟腑、清熱養陰或益氣生血著手,如導赤散、增液湯等方劑之應用,皆體現對津血濡潤機制的調節。
此症雖以外候為顯,實則反映內在氣血陰陽之變,臨床需四診合參,探究根本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