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焦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焦槁
「焦槁」一詞源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意指物體因極度乾燥而呈現枯槁、萎縮之態。原文載:「複者炎暑註火,濕性燥,柔脆草木焦槁。」此處描述炎熱暑氣過盛,致使濕氣消散,燥邪盛行,草木因失於濡潤而乾枯凋萎。在中醫理論中,「焦槁」不僅用於形容自然現象,更引申為人體津液耗傷、陰血枯涸的病理狀態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焦槁」
- 病因病機
「焦槁」多與燥邪、火熱之邪相關。燥性乾澀,易傷津液;火性炎上,易灼陰血。若人體長期受燥熱所擾,或陰液虧虛,未能及時調養,則可能出現「焦槁」之象,如皮膚乾裂、口燥咽乾、毛髮枯槁、舌紅少津等。 -
與臟腑的關係
- 肺: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若燥邪犯肺,肺津受損,可見咳嗽少痰、鼻乾咽燥,甚則皮毛焦枯。
- 腎:腎主水,藏精,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可致精髓虧耗,形體消瘦,髮枯齒搖。
- 肝:肝藏血,主筋,若肝血虧虛,筋脈失養,則爪甲枯脆、肢體麻木。
-
臨床表現
「焦槁」之證常見於陰虛內熱或津液虧耗者,症狀包括:- 形體消瘦,肌膚乾燥無澤。
- 口唇皸裂,咽乾欲飲。
- 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。
- 舌質紅絳,苔少或無苔,脈細數。
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決氣》亦提及: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;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。」此處「色夭」即面色枯槁,與「焦槁」概念相通,均強調津液耗傷對形體的影響。
總結
「焦槁」一詞深刻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既描述自然界燥熱所致的枯萎現象,亦反映人體內陰津虧損的病理變化。其病機核心在於燥熱傷陰或陰虛內燥,治療當以滋陰潤燥、養血生津為法,如選用沙參麥冬湯、六味地黃丸等方劑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