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椒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椒瘍

椒瘍,又稱「椒瘡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其特徵為眼瞼內側(瞼結膜)生有細小紅色顆粒,狀如花椒,密集叢生,甚者可致瞼內粗糙不平,伴見赤癢澀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椒瘍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脾胃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,壅滯胞瞼脈絡所致。風熱搏結於瞼內,氣血失和,則生紅赤顆粒;若濕熱久鬱,痰瘀互結,顆粒漸大,可致瞼板硬結,甚則倒睫傷睛,影響視物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瞼內面(尤以上瞼為多見)布滿紅色或黃白色細小顆粒,質硬而凸,密集如椒皮,觸之粗糙。
  2. 自覺症狀:眼瞼癢痛灼熱,沙澀不適,遇風加劇,或見瞼緣分泌物增多,晨起膠黏。
  3. 變證:若久病失治,顆粒潰破可形成瘢痕,致瞼內翻、倒睫,甚則黑睛(角膜)生翳,視力受損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粟瘡」(顆粒色黃軟、位瞼穹窿部)、「胞生痰核」(瞼板腺囊腫,顆粒單發無赤痛)等相區別。椒瘍顆粒緊附瞼內,紅赤堅實,且多伴風濕熱證候。

中醫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風熱客瞼: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    • 脾胃濕熱:清脾除濕,方選除風清脾飲或清胃散化裁。
    • 血熱瘀滯:涼血散瘀,宜用歸芍紅花散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藥物:黃連西瓜霜眼藥水點眼,或淡鹽湯熏洗。
    • 手法:古法以鋒針輕刺顆粒,排出瘀滯(需專業操作)。

古籍記載

《目經大成》指出:「椒瘍一證,瞼內如粟,其形紅而堅,蓋風熱蘊結所成。」強調風熱與血瘀為病機關鍵,並載有針刺與內服並用之治法。

椒瘍屬中醫「瞼生風粟」範疇,其辨證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標本兼顧,尤重清泄脾胃伏火與疏風活血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,皆體現中醫「從整體調節局部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