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椒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椒瘡
病名:椒瘡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眼瞼內面(胞瞼)出現細小紅色顆粒,狀如花椒,患者自覺眼部沙澀疼痛、遇風流淚。此病名首見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「椒瘍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沙眼」。
病因病機:
- 外感風熱毒邪:多因眼部不潔,外受風熱或疫毒之邪侵襲,邪客胞瞼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。
- 脾胃濕熱內蘊:平素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生,上攻於目,與外邪相搏,進一步阻滯胞瞼脈絡。
- 氣血失和:風熱濕毒鬱久化火,灼傷血絡,形成瘀血,使胞瞼顆粒叢生,甚則成片。
臨床表現:
- 初起眼瞼微紅,內面生細小顆粒,色紅而硬,狀如花椒。
- 自覺眼部沙澀不適、刺癢疼痛,遇風加重,淚出羞明。
- 病情發展後,顆粒增大或融合成片,胞瞼重墜,甚則倒睫拳毛,損傷黑睛(角膜)。
治法:
-
內治:
- 祛風清熱:適用於風熱偏盛者,方如銀翹散加減。
- 清脾除濕:若脾胃濕熱明顯,可用清脾涼血湯(出自《審視瑤函》),以黃芩、黃連、連翹清熱,生地、赤芍涼血,陳皮、蒼朮健脾化濕。
- 活血散瘀:後期瘀血阻絡,可佐以當歸尾、紅花等活血之品。
-
外治:
- 點眼藥:以清熱解毒、退赤消腫為原則,如黃連西瓜霜眼藥水(黃連、西瓜霜、硼砂等)。
- 劆法:若顆粒成片,可用消毒燈草或海螵蛸棒(烏賊骨磨製)輕快摩擦患處,以破瘀散結。此法需手法輕柔,避免過度損傷胞瞼。
古籍補充:
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椒瘡久病可致「胞肉膠凝」,即瞼板肥厚變形,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》提及,此病易反覆發作,需內外兼治,並調理脾胃以絕濕熱之源。
與現代醫學對應:
中醫椒瘡與西醫「沙眼」(由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)相似,均以瞼結膜濾泡增生、乳頭肥大為特徵。然中醫更注重整體辨證,從風、熱、濕、瘀論治,不僅針對病原,亦調節體質以杜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