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椒餅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椒餅灸
椒餅灸為隔餅灸之一種,以胡椒為主要材料,結合麵粉製成藥餅,輔以艾炷施灸,屬中醫外治法範疇。此法融合藥物與灸療之效,兼具溫通經絡、散寒除濕之功,臨床多用於風濕痺痛、肌膚麻木等證。
製法與操作
- 藥餅製備:取胡椒末與麵粉等量混合,調製成厚約3毫米之圓形薄餅,於中央按壓成凹陷狀。
- 填藥:凹陷處放入藥末(傳統多用丁香、肉桂、麝香等分研細),以增強溫陽散寒、活血通絡之效。
- 施灸:將艾炷置於藥餅上點燃,待艾炷燃盡後更換,一般施灸3至5壯,以局部皮膚溫熱潮紅為度。
作用機理
- 胡椒:性辛熱,歸胃、大腸經,具溫中散寒、下氣止痛之效,製餅後可引藥力透達肌表。
- 輔藥:丁香溫腎助陽,肉桂引火歸元,麝香開竅通絡,諸藥協同,增強祛風除濕、行氣活血之功。
- 艾灸:透過艾火之熱力,激發藥性滲透,共奏溫經散寒、疏通氣血之效。
適應證候
椒餅灸適用於寒濕或氣血瘀滯所致之病症,如:
- 風濕痺痛:關節冷痛、屈伸不利,遇寒加重。
- 肌膚麻木:氣血不暢,局部感覺減退。
- 寒凝腹痛:虛寒性脘腹冷痛,得溫則緩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之原則,藉藥餅與艾灸之雙重作用,刺激腧穴,調和經絡氣血。其溫通之力尤善驅散陰寒之邪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大法。
椒餅灸為傳統灸法之變通,結合藥物特性與灸療溫效,臨床運用時需辨證選穴,以達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