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膠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膠瘤
膠瘤,病名首載於《儒門事親》卷八,屬中醫外科「瘤症」範疇。其特徵為局部形成半球狀腫物,多發於手背,因瘤體內容物黏稠如桃膠,故得名「膠瘤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膠瘤多因局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痰濕凝滯,結聚成塊所致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痰濕流注,結聚不散,久而成形。」其病機與肝脾功能失調相關,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若肝氣鬱滯或脾虛濕盛,則痰濕易滯留經絡,形成腫物。
臨床表現
- 外觀特徵:瘤體呈半球狀隆起,表面光滑,觸之柔韌,與皮膚無粘連,推之可動。
- 內容物:內含膠狀黏液,色澤透明或微黃,質地黏稠。
- 發病部位:好發於手背、腕關節等肌腱滑動處,與西醫「腱鞘囊腫」相似。
中醫治法
-
針刺破潰法:
- 以三棱針刺破瘤體,擠出膠狀內容物,使氣血得通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用鋒針刺破,去其惡液,自可平復。」
- 術後可外敷活血散結藥膏,如金黃散,以防復發。
-
內服方藥:
- 以化痰散結、行氣活血為原則,常用方如「二陳湯」合「桃紅四物湯」加減,佐以浙貝母、牡蠣等軟堅之品。
- 若兼肝鬱氣滯,可配合「柴胡疏肝散」調理。
-
外治法:
- 局部艾灸或溫針,以溫通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反復發作者,可考慮手術切除,但需配合術後調理,以防痰濕再聚。
與西醫對應關係
膠瘤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腱鞘囊腫」,成因與關節或腱鞘滑液積聚相關。中醫治法注重整體調理,從痰濕、氣滯論治,與西醫局部處理互為補充。
古籍考證
《儒門事親》記載:「膠瘤者,形如桃膠,觸之柔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外科啟玄》進一步闡述其治療宜「破瘀散結」,反映中醫對膠瘤的認識與處理已具系統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