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交儀
別名與出處
交儀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主治「女人漏下赤白,月經不調」,並提及灸法:「灸交儀三十壯,穴在內踝上五寸。」後世《針灸資生經》進一步註明此穴即為蠡溝穴之別名,屬足厥陰肝經。
定位與歸經
交儀(蠡溝穴)位於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5寸,脛骨內側面的中央。其歸屬足厥陰肝經,為肝經之絡穴,具有聯絡肝經與膽經氣血的作用。
主治功能
- 婦科病症:為調理婦科疾病之要穴,主治月經不調、崩漏、帶下(赤白帶下)等,尤其適用於肝鬱氣滯或濕熱下注所致之病症。
- 泌尿系統:可緩解小便不利、淋證等症狀。
- 局部病症:治療小腿內側疼痛、足脛酸重等經絡循行部位之不適。
- 情志調節:肝經絡穴特性使其能疏肝解鬱,改善胸脅脹滿、情緒抑鬱等氣機不暢之證。
操作與針灸應用
臨床多以針刺或艾灸施治: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沿經脈傳導。
- 艾灸:如《千金》所載,灸三十壯,適用於虛寒性婦科病證。
學理探討
交儀(蠡溝)作為肝經絡穴,其作用機理與肝主疏泄、藏血的功能密切相關。肝經循行「過陰器,抵小腹」,故該穴能調節生殖系統氣血;絡穴特性更使其成為肝膽經氣轉輸之樞紐,對氣滯、濕熱等病理因素有雙向調節之效。
文獻考證
除《千金》《針灸資生經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蠡溝「在足內踝上五寸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,並強化其絡穴地位。現代中醫教材中,蠡溝穴主治範疇更擴展至濕疹、陰癢等皮膚病症,體現其清利肝經濕熱之效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伍太衝、三陰交以增強疏肝理氣、調經止帶之效;若濕熱下注,可配陰陵泉、行間以清熱化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