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陽

證名,指鬱熱內蓄,外達肌表而致出汗之病機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傷寒直格》,其卷下云:「世所謂交陽者,非陰寒交熱以為陽熱也,乃怫熱蓄之於里而鬱熱乃發,則交傳出之於表之陽分,是謂交陽,而後作汗也。」意指體內鬱熱不得宣散,積聚於裏,後透達於表,陽分受熱交蒸,故而發汗。此證多因外感邪熱內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氣機壅滯,熱邪鬱閉於內所致。

病機與表現
交陽之證,核心在於「鬱熱外透」。熱邪鬱於裏時,可見身熱煩躁、口乾咽痛、胸膈痞悶、小便短赤等裏熱症狀;待熱邪交傳於表,則見汗出、皮膚灼熱,或兼頭痛、脈浮數等表陽受擾之象。此過程類似《傷寒論》中「鬱熱發黃」或「陽明病發熱汗出」之機轉,但交陽更強調熱邪由裏出表的動態變化。

治法與方藥
《傷寒直格》主張以清泄裏熱為主,輕者用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、薄荷、甘草),通瀉三焦鬱熱,使熱從二便而解;重者選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苦寒直折火勢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煩躁譫語者。若兼表證未解,可佐辛涼透表之品,如銀翹散加減,但需謹防過汗傷陰。

與相關概念之辨析

  1. 與「戰汗」之別:戰汗為正邪交爭劇烈,先寒戰後汗出,多見於溫病氣分階段;交陽則無寒戰,以鬱熱漸透為特徵。
  2. 與「陽明病自汗」之異:陽明病汗出因裏熱蒸騰,表裏俱熱;交陽之汗則強調熱邪由裏達表的過程,表證未必顯著。

理論淵源
此說承襲劉完素「火熱論」思想,認為六氣皆可化火,鬱熱內生當以清泄為要。後世溫病學派發展「透熱轉氣」治法,與交陽機理相通,皆重視給邪出路,避免涼遏冰伏。

臨床應用
交陽證可見於外感熱病中期,或內傷雜病如肝鬱化火、痰熱擾神等。現代中醫亦用於解釋某些自汗、盜汗屬熱鬱者,治療上除清熱外,可酌加疏肝解鬱(如柴胡、鬱金)或化痰散結(如瓜蔞、浙貝母)之品,以調暢氣機,助熱外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