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乳

交乳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又稱「繼病」,為中醫兒科病證之一,主要與哺乳期嬰幼兒相關。此病多因母體氣血虛弱,或哺乳不當,致使嬰兒營養失調,氣血生化不足,從而引發一系列虛損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交乳的發生與母體及嬰兒雙方密切相關。若母體氣血不足,或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導致乳汁質量不佳,嬰兒長期攝入此類乳汁,則易損傷脾胃,影響氣血化生。此外,若哺乳時機不當(如過飢過飽),或嬰兒先天稟賦薄弱,亦可能誘發此病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脾胃虛弱,氣血虧虛」,進一步可累及五臟,尤以心、肝、腎為甚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常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精神不振、吮乳無力、哭聲低微等虛弱之象。若病情發展,可伴見腹瀉、夜啼、毛髮枯槁,甚至發育遲緩。部分患兒因氣血不足、營衛失和,易感外邪,反覆發熱或咳嗽。

中醫辨治

歷代醫家對交乳的治療多從調理母體與嬰兒兩方面著手:

  1. 母體調養:若因母體氣血虛弱所致,宜以補益氣血為主,方如《婦人良方》之「通乳丹」,或「八珍湯」加減,以改善乳汁質量。若母體情志不舒,肝氣鬱結,則需疏肝解鬱,配合健脾和胃。
  2. 嬰兒調治:以健脾益氣、養血和營為法,可選用「參苓白朮散」或「六君子湯」加減。若兼見夜啼驚惕,可佐以安神之品,如茯神、遠志;若腹瀉明顯,則加山藥、芡實以固腸止瀉。

古籍記載
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將交乳歸於「繼病」範疇,強調其與母體病態的關聯性,並提出「母子同治」的原則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亦指出:「乳嬰之疾,多由母氣所傳」,進一步闡明母體健康對嬰兒的影響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現代中醫兒科學認為,交乳的部分表現與「營養不良」或「消化功能紊亂」相似,但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節,尤其強調母嬰體質的相互影響。此類病症的防治,需結合哺乳調護與體質改善,方能標本兼顧。

交乳一證,體現中醫「母子同體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辨治時需詳察母嬰狀況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