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交徑
病證名,出自《千金要方》,又稱「行脛相交」。此症為小兒先天脛骨畸形所致,臨床表現為嬰兒出生後,單腳或雙腳無法自然伸直,至學步時,兩足行走相互交叉,舉步則足部外翻,踏地則足部內翻。此病與先天稟賦不足、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五遲五軟」範疇中的筋骨發育異常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交徑多因胎元失養,或母體孕期氣血虛弱,致胎兒筋骨不得充養。腎主骨,肝主筋,若先天腎精虧虛,肝血不充,則脛骨發育畸形,筋脈拘急,使足部動態失衡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小兒稟賦不足,骨髓不充,故腳弱相交」,進一步闡明此症與腎肝二臟功能失調的關聯。
證候特點
- 形態異常:脛骨內旋或外翻,足弓結構異常,步行時雙足交叉,步態不穩。
- 筋脈拘攣:足部內外側筋絡鬆緊失調,陽明經、少陽經氣血受阻,足踝活動受限。
- 發育遲緩:或伴隨五遲(立、行、齒、髮、語遲)之證,反映整體生長機能不足。
古籍論述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此症為「腳脛相交」,強調先天畸形特徵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歸類於「胎弱」範疇,主張從補益肝腎論治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景岳全書》中提出「治宜養血柔筋,調和陰陽」,注重滋養筋脈以矯正形體。
中醫辨治方向
傳統治法以內服藥物配合外治手法為主:
- 內治:以補腎填精、養肝柔筋為則,選用熟地黃、當歸、牛膝等藥,方如「加味地黃丸」或「虎潛丸」加減,以強壯筋骨。
- 外治:結合推拿、艾灸,舒緩筋絡,如揉按足三里、陽陵泉等穴,或以藥浴溫通經脈。《醫宗金鑒》記載「以手法正其骨,緩其筋」,強調早期矯形的重要性。
此症屬先天形體之變,中醫從調和氣血、矯正筋骨著手,結合臟腑理論,以緩解形體功能之障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