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經八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交經八穴,又稱八脈交會穴,首載於金元時期針灸名家竇漢卿所著之《針經指南》。此八穴為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氣血交會之要穴,乃針灸臨床調理經絡氣血之關鍵樞紐。
八穴與奇經八脈之對應
交經八穴分屬手足四對,每對穴位透過奇經八脈相互聯屬,形成上下配穴之體系:
- 公孫(足太陰脾經)通衝脈,配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)通陰維脈
- 足臨泣(足少陽膽經)通帶脈,配外關(手少陽三焦經)通陽維脈
- 後谿(手太陽小腸經)通督脈,配申脈(足太陽膀胱經)通陽蹻脈
- 列缺(手太陰肺經)通任脈,配照海(足少陰腎經)通陰蹻脈
理論基礎
此八穴之配伍,體現中醫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。奇經八脈雖不直接隸屬臟腑,然能調節十二經氣血盛衰。當正經氣血滿溢時,奇經蓄積之;正經氣血不足時,奇經補益之。八脈交會穴即為調控此動態平衡之樞紐。
臨床應用
- 公孫配內關:主治心胸胃脘之疾,如心悸、胃痛,取衝脈「滲諸陽、灌諸精」與陰維「維絡諸陰」之功。
- 後谿配申脈:擅治項背強痛、癲癇,因督脈「總督諸陽」與陽蹻主「動靜之機」,共調陽經氣機。
- 臨泣配外關:用於少陽經循行之偏頭痛、耳疾,帶脈「約束諸經」與陽維「維絡諸陽」協同疏利少陽樞機。
- 列缺配照海:療咽喉乾痛、癃閉,任脈「總任諸陰」與陰蹻「司下肢運動」共滋陰清熱。
針法特色
交經八穴之刺法重視「氣至病所」,如《標幽賦》云:「交經繆刺,左有病而右畔取。」臨床常採上下對應取穴,或配合子午流注針法,以順應經氣流注之時機。
此八穴體系融合經絡學說與陰陽理論,為針灸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之重要手段,歷代醫家皆視為臨證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