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經

交經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鄭氏女科家傳秘方》,指產後婦女小便排出黑色尿液之症候。此病名雖未廣泛載於歷代經典醫籍,然其病理機制可從中醫氣血理論及經絡學說探討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虧虛為交經發病之關鍵。分娩耗氣傷血,致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;或瘀血內阻,影響膀胱氣化,使水液代謝失常,濁瘀下注而見小便色黑。此外,衝任二脈受損,亦可能導致經氣逆亂,形成「經交」之變,此即「交經」命名之由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鄭氏女科家傳秘方》主張以「提氣補血」為治則,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特點。臨床可參考以下思路:

  1. 補氣升提: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重用黃耆、人參以益氣舉陷,佐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,助膀胱氣化復常。
  2. 養血化瘀:若兼瘀象,可合四物湯或生化湯,以當歸、川芎活血養血,桃仁、紅花化瘀通絡,使血行津布,小便復歸清利。
  3. 調和衝任:酌加杜仲、續斷等補腎固衝之品,或艾葉、香附溫通經脈,以調理下焦氣機。

與相關症候鑑別

交經需與「血淋」、「溲血」等症區分:

  • 血淋:屬淋證範疇,小便澀痛帶血,多因濕熱下注或陰虛火旺所致,治宜清熱通淋。
  • 溲血:泛指小便出血,無痛感,病機或虛(脾不統血)或實(熱迫血妄行),與交經之產後氣血失調有別。

理論延伸

交經之「交」字,或隱含經氣交錯、陰陽失和之意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論產後病提及「敗血流入膀胱」致小便異常,可視為交經另一佐證。此症雖罕見,然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凡產後氣血逆亂者,皆可參此調治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現代醫學解釋及臨床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