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祟

鼻祟為中醫病名,指鼻中生有紅線,且輕微觸動即引發劇痛之證候。此病多因過量飲酒,導致體內濕熱蘊結,上攻鼻竅,絡脈瘀阻而成。因其症狀怪異,古人以「祟」喻之,又稱「鼻中紅線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祟與酒毒濕熱密切相關。酒性辛熱,過飲則助濕生熱,濕熱之邪循經上擾,蘊結於鼻部絡脈,致使氣血壅滯,化生紅線。此紅線實為局部絡脈瘀脹所致,故稍加觸碰即疼痛難忍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陰虛火旺,或肺胃積熱,更易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特徵為鼻腔內可見明顯紅線,色澤鮮紅或暗紅,多單側發作。患處觸之痛劇,或伴鼻乾、灼熱感,甚則影響呼吸。部分患者或兼見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瘀通絡為主。傳統療法採用「人乳調冰硼散」外治:取冰硼散(含冰片、硼砂等)少許,以人乳調和,輕點於紅線中部。冰硼散能清熱消腫、防腐止痛,人乳性潤,可緩和藥性,共奏消散瘀熱之效。

內服方藥可選「涼膈散」加減,以清瀉肺胃積熱;若濕熱偏重,則合用「龍膽瀉肝湯」化裁。針灸可取迎香、合谷等穴,疏通鼻部氣血。

古籍記載
此症雖少見,但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等典籍亦有提及,歸類於鼻科怪症,強調「酒客多患,絡瘀為祟」,治法重在外敷與內清並行。現代中醫臨床偶見類似病例,多從濕熱瘀阻論治,收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