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會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會穴

交會穴為經穴分類名,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之腧穴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此類穴位多位於頭面及軀幹部,其特點在於匯聚多條經脈之氣,使經氣相互交通,故臨床應用範圍廣泛,治療效果亦較為顯著。

交會穴之特點

  1. 經脈交會:交會穴通常為陽經與陽經相交,或陰經與陰經相交。例如,百會穴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之交會處,故能調節諸陽經之氣。
  2. 氣血互通:由於多條經脈匯聚於同一穴位,氣血運行得以相互影響,因此交會穴不僅能治療本經病證,亦可調節與之交會之他經病證。
  3. 臨床應用廣泛:如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三經之交會穴,故能同時調理脾、肝、腎三臟功能,主治月經不調、失眠、水腫等症。

常見交會穴舉例

  1. 百會(DU20):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交會穴,主治頭痛、眩暈、中風、癲狂等陽氣失調之證。
  2. 大椎(DU14):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交會穴,為退熱要穴,亦可用於頸項強痛、癲癇等症。
  3. 關元(RN4):任脈與足三陰經之交會穴,具補益元氣、溫腎固本之效,常用於虛勞、陽痿、婦科疾病。
  4. 中脘(RN12):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,主調脾胃功能,治療胃痛、嘔吐、腹脹等症。

交會穴之臨床意義

交會穴因其經氣互通之特性,在針灸治療上具有重要地位。臨床選穴時,可根據病證所涉經絡,選取相應之交會穴以增強療效。例如,治療肝、脾、腎三經失調之證,可選用三陰交;若需調節全身陽氣,則可選百會或大椎。此類穴位不僅能疏通局部氣血,更能協調多經功能,體現中醫整體調治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