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感血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交感血出
病證名,出自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〈血崩篇〉,又稱「交接血出」,指女性於行房時或行房後陰道出血之症。此症屬中醫「崩漏」「赤帶」範疇,多與衝任二脈失調、肝腎陰虛、濕熱下注或氣虛不攝等因素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:素體陰虧,或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,致虛火內擾,灼傷陰絡而出血。
-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胞宮,損傷任帶二脈,迫血妄行。
- 氣虛不固:脾虛氣弱,統攝無權,衝任不固,血失約束而外溢。
- 瘀血內阻:經產餘血未淨,或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阻滯胞絡,新血不得歸經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交合時陰道出血,量或多或少,色鮮紅或暗紅,或夾雜分泌物。可伴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(肝腎陰虛);帶下黃稠、口苦咽乾(濕熱下注);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(氣虛不固);或小腹刺痛、經血夾塊(瘀血內阻)等兼症。
治法與方藥
- 肝腎陰虛:滋陰降火,固衝止血,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《傅青主女科》之清海丸。
- 濕熱下注:清熱利濕,涼血止血,方選龍膽瀉肝湯合四妙丸。
- 氣虛不固:益氣攝血,補脾固衝,方用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加阿膠、艾葉炭。
- 瘀血內阻:活血化瘀,調經止血,方選逐瘀止崩湯或失笑散加三七、茜草。
古籍論述
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此症「非血熱即氣虛」,並提出「清火」與「補氣」為治療大法。若因虛火妄動,宜滋陰清熱;若因氣陷血脫,當升舉固攝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接觸性出血」概念部分重合,但中醫更重整體調理,從臟腑氣血失衡著手,非僅止於局部止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