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感脫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感脫精

病證名,指性交時突然出現虛脫之症,見載於《石室祕錄》卷二。此症男女皆可發生,多因下元虧虛,腎氣不足,復因情慾過度,陰陽相感之際,虛陽浮越外脫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交感脫精與腎氣、精室功能密切相關。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若素體下元不足,或縱慾耗傷腎精,導致腎中陰陽失調。性交時,情動火熾,相火妄動,進一步耗傷真陰,虛陽無所依附而外越,形成「陽脫」之危候。此症本質屬「脫證」範疇,與西醫學所稱「性交昏厥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氣血的失衡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可見突然面色蒼白、冷汗淋漓、四肢厥冷、呼吸微弱,甚則神志昏蒙,脈象沉細或散亂無根。此為元氣驟脫、陰陽離決之象,需緊急救治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急固元氣:首選大劑獨參湯(人參單味濃煎),以大補元氣、回陽固脫。人參能「補五臟,安精神,定魂魄」,尤擅挽回氣脫危候。
  2. 溫補下元:若兼見陰陽兩虛,可選救脫湯(《石室祕錄》方,多含人參、附子、黃耆等),既補氣固脫,又溫腎回陽。
  3. 後期調理:脫象緩解後,需以左歸飲(補腎陰)、右歸丸(補腎陽)等方滋填下元,調和陰陽,防其復發。

古籍論述
《石室祕錄》指出:「此症乃樂極悲生之象,因精泄而氣泄,氣泄而神脫。」強調腎精與元氣互為根本,過耗則氣隨精脫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亦提及「色厥」一證,與此相似,均重視溫補命門與收斂浮陽。

辨證要點
須與「陽亢暈厥」(如肝陽上亢致眩暈)鑑別。交感脫精必見氣虛陽微之象,無實火痰瘀之徵,治療忌用寒涼攻伐,當以固攝溫補為先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