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交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交腸

定義與病名源流

交腸,又稱「大小便易位」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特殊病證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。其主要臨床特徵為大便時有尿液自肛門流出,小便時則見糞質從尿道排出,呈現大小便通道異常交錯之現象。明代戴思恭於《證治要訣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交腸之病,大小便易位而出」,明確描述其病理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交腸之形成主要由於「氣不循故道,清濁混淆」所致。具體病機可分為以下幾方面:

  1. 氣機逆亂:三焦氣化失常,導致水穀精微運化失司,清濁不分。
  2. 臟腑失和:主要涉及脾、腎、膀胱、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。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;腎司二便功能受損則開闔失度;膀胱氣化不利則水道不通;大腸傳導失常則穀道壅滯。
  3. 經絡阻滯:任脈、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等經氣運行不暢,致使前後二陰功能失調。
  4. 外傷損害:跌打損傷或金刃所傷,導致腸道與膀胱間形成異常通道。

臨床表現

交腸患者主要呈現以下症狀:

  • 大便時伴隨尿液自肛門排出
  • 小便時混雜糞便或氣體
  • 可能伴有下腹部脹滿不適
  • 嚴重者可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症狀

診斷要點

中醫診斷交腸主要依據:

  1. 典型的大小便易位症狀
  2. 舌脈表現:常見舌淡苔白膩或黃膩,脈多見弦滑或沉細
  3. 需與「淋證」、「泄瀉」等病證相鑑別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1. 五苓散加減

    • 基礎方: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
    • 加阿膠末半錢以滋陰止血
    • 適用於水濕內停型交腸
  2. 調氣散合方

    • 配合五苓散使用,各一錢
    • 加木香末少許以行氣導滯
  3. 黃連阿膠丸加減

    • 研末服用,配合木香煎湯送下
    • 適用於濕熱交織型交腸
  4. 其他辨證用藥

    • 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
    • 濕熱蘊結者可選用八正散
    • 瘀血阻絡者宜用血府逐瘀湯

外治法

古代醫家對嚴重交腸病例已認識到「宜手術修補」的必要性,與現代醫學對直腸膀胱瘺的處理原則相似。中醫傳統外科技術對此類瘺管亦有相應處理方法。

現代醫學對應

從現代醫學角度,交腸相當於「直腸膀胱瘺」或「直腸尿道瘺」,多由以下原因引起:

  • 先天發育異常
  • 盆腔手術後併發症
  • 創傷性損傷
  • 腫瘤侵蝕
  • 嚴重的感染性疾病

預後轉歸

交腸預後與病因、病情輕重及治療及時性密切相關。輕症通過藥物調理可獲改善,重症則需手術介入。未經適當治療者可導致:

  • 反覆泌尿系統感染
  • 電解質紊亂
  • 營養吸收障礙
  • 生活質量嚴重下降

此病證在古代醫籍中記載雖不多見,但已體現中醫對解剖異常與功能失調的深刻認識,其治療思路融合了藥物調理與手術修復的綜合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