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酸

鼻酸,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出現酸楚不適之感,屬鼻科常見症狀之一。此症多與痰火、氣機不暢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可涉及肺、肝、膽等經絡,臨床需結合全身證候辨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火上擾
    《古今醫統》指出:「鼻酸,乃痰火所為。」痰濕鬱久化熱,上壅鼻竅,阻滯氣血,致使鼻腔酸脹。此類患者多伴痰黏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痰熱之象。
  2. 肺氣不利
    肺開竅於鼻,若肺氣壅滯或肺熱上炎,可致鼻竅氣血失和,發為酸楚。常見於外感風熱或久咳傷肺者。
  3. 肝膽鬱熱
    肝膽經絡循行過鼻,若情志不舒,肝鬱化火,或膽熱上逆,亦可熏灼鼻竅,引發酸感,多兼見頭暈、目赤、脈弦數等症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痰火證
    • 主證:鼻酸且脹,痰多黏稠,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宣通鼻竅。
    • 方藥:涼膈散加減(如黃芩、梔子、連翹),或合溫膽湯化裁。
  2. 肺熱證
    • 主證:鼻酸伴乾燥或微痛,咳嗽咽乾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瀉熱,潤燥通竅。
    • 方藥:桑菊飲加辛夷、黃芩。
  3. 肝膽鬱熱證
    • 主證:鼻酸連及目眶,情緒波動時加重,口苦咽乾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瀉膽,清熱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丹梔逍遙散配合通竅之品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可取迎香、合谷、太衝等穴,以疏調氣機;痰火盛者加豐隆。
  • 外治:若兼鼻塞,可配合辛夷、蒼耳子等研末搐鼻,以宣通氣血。

鼻酸一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中醫強調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,故臨床需審證求因,從整體調理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