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降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降氣

降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理氣法」之一,又稱「下氣」或「降逆下氣」,指運用藥物或針灸等方法,使上逆之氣機得以平降,從而緩解因氣逆所致之諸證。此治法廣泛應用於肺、胃、肝等臟腑氣機上逆之病症,如咳喘、呃逆、嘔吐、噯氣、胸悶等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須維持平衡,若因外邪、情志、飲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氣機上逆,則可能引發相應病症。例如:

  • 肺氣上逆:多見咳嗽、氣喘,因肺失肅降,氣逆於上。
  • 胃氣上逆:表現為呃逆、嘔吐、噯氣,因胃失和降,濁氣上衝。
  • 肝氣上逆:常見頭暈目眩、脅痛嘔吐,因肝鬱化火,氣火上擾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降氣法依證型不同,選藥亦有差異,以下為常見藥物與配伍:

  1. 蘇子:性溫味辛,歸肺、大腸經,善降肺氣,常用於痰壅氣逆之咳喘,如「蘇子降氣湯」。
  2. 半夏:性溫味辛,歸脾、胃、肺經,和胃降逆,主治嘔吐、噫氣,如「半夏厚朴湯」。
  3. 旋覆花:性微溫味苦辛,歸肺、胃經,降氣化痰,常配代赭石治胃逆嘔噫,如「旋覆代赭湯」。
  4. 代赭石:性寒味苦,歸肝、胃經,重鎮降逆,善治肝胃氣逆之嘔吐、眩暈。
  5. 丁香:性溫味辛,歸脾、胃、腎經,溫中降逆,多用於胃寒呃逆。
  6. 前胡、白前:均歸肺經,前胡兼宣散風熱,白前專降肺氣,合用於痰阻肺逆之咳喘。

臨床應用

降氣法需辨明病機,結合整體辨證施治:

  • 肺氣上逆:多配伍宣肺、化痰藥,如杏仁、桑白皮。
  • 胃氣上逆:寒證加生薑、吳茱萸;熱證加竹茹、黃連。
  • 肝氣上逆:常配平肝潛陽之品,如龍骨、牡蠣。

此外,針灸療法亦可輔助降氣,如取穴「膻中」(寬胸降逆)、「內關」(和胃止嘔)、「太衝」(平肝降逆)等,以調暢氣機。

降氣法體現中醫「調和氣機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藥物或外治手段,使失常之氣機復歸其位,從而達到治療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