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降龍伏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降龍伏虎」詳解

「降龍伏虎」為氣功內丹術之重要術語,源自道教內煉理論,後融入中醫養生體系,用以闡述人體陰陽水火之調和機制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通過元神真意調控心腎功能,達到「水火既濟」的生理狀態,為傳統修煉與中醫理論結合之典範。

一、名詞本源與象徵意義
「龍」喻指「心火」,屬離卦,代表人體陽氣之升發,其性炎上;「虎」喻指「腎水」,屬坎卦,代表陰精之沉降,其性潤下。此二者取象於《周易》水火二卦,反映中醫「心腎相交」之生理模型。《性命圭旨全書》明言:「降龍者,制心中真火;伏虎者,馴身中真水」,揭示調控心腎為內煉關鍵。

二、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心腎關係
    中醫藏象學說認為,心屬火藏神,主血脈;腎屬水藏精,主納氣。正常生理下,心火下溫腎水,使腎水不寒;腎水上濟心火,使心火不亢。若水火不交,則易現心悸、失眠(心火亢)、腰冷、陽痿(腎水寒)等病候。
  2. 氣機升降
    此術語暗合中醫氣機升降理論:心火本宜下降,腎水本宜上承,然常人因情志勞倦,常致心火上炎、腎水下流。「降龍伏虎」即通過意念引導,逆轉此病理趨勢,恢復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陰平陽秘」狀態。

三、內丹修煉中的應用

  1. 真意調和
    以元神(先天意識)為主宰,引心火沿任脈下降至丹田(黃庭),同時促腎水沿督脈上升至泥丸。此過程需配合呼吸吐納(如「吸舐撮閉」之法),使水火於中宮土釜(脾胃區域)交融,化生「黃芽」(先天一炁)。
  2. 藥物與火候
    心火喻為「汞」,腎水喻為「鉛」,二者交媾產物即為「丹母」。明代《金丹大要》指出:「鉛汞歸真土,心寂即丹成」,強調靜定心神為伏虎之要,溫養腎氣為降龍之基。

四、與經絡學說的關聯
此過程涉及奇經八脈之調控:

  • 任脈為陰脈之海,心火順此下行可滋陰潛陽
  • 督脈為陽脈之海,腎水沿此上騰能清涼上焦
  • 帶脈約束水火,防止能量外散
  • 衝脈為血海,協助水火交融化生精氣

五、臨床養生啟示
雖為內丹術語,其原理與中醫治法相通:

  • 交泰丸(黃連、肉桂)即模擬「降心火、溫腎水」之方藥結構
  • 六字訣中「呵」字泄心火、「吹」字固腎水,為動態版降龍伏虎
  • 太極拳「心氣下沉、腎氣上提」之要領,亦暗合此理

此概念充分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將自然陰陽法則轉化為人體內在調控技術,為傳統生命科學之精華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