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降可去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降可去升
「降可去升」為中醫治療學之重要術語,意指運用具有沉降藥性之方藥,治療因氣機上逆或邪氣上衝所引發之病證。此理論源自中醫「升降浮沉」之藥性學說,強調藥物作用趨勢與人體氣機運行之調和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氣機貴在「升降有序」。若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或氣血逆亂上衝,則易見嘔吐、呃逆、咳嗽、氣喘、頭痛、眩暈等證。此時需以沉降之藥,導引逆上之氣下行,使陰陽復歸平衡。
沉降藥物之特性
沉降藥多具「下行、內收、降逆」之效,其性味以苦、酸、鹹為主,質地偏重(如礦石類、種子類)。常見藥物如:
- 旋覆花:降氣消痰,治噯氣嘔逆。
- 代赭石:重鎮降逆,平肝潛陽。
- 半夏:降逆止嘔,化痰散結。
- 蘇子:降氣平喘,潤腸通便。
臨床應用
「降可去升」之法廣泛運用於以下病機:
- 胃氣上逆:症見嘔吐、噯氣、呃逆,方如旋覆代赭湯。
- 肺氣上逆:咳嗽氣喘,痰壅胸悶,方如蘇子降氣湯。
- 肝陽上亢:頭暈目赤,煩躁易怒,方如鎮肝熄風湯。
- 火熱上炎:口舌生瘡,齒齦腫痛,常配黃連、大黃等引熱下行。
與相關治法之區別
- 降氣:專指調降肺胃逆氣,如杏仁、厚朴。
- 降劑:泛指具沉降功效之方劑,涵蓋範圍較廣。
「降可去升」則側重於「以沉降之勢糾正上逆之病機」,體現中醫「逆者正治」的辨證思維。
此治法需結合整體辨證,如虛證氣逆者,需配伍補益藥;寒性上逆者,則佐以溫散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