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降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降劑

降劑為中醫方劑學名詞,屬治法與方劑分類之一,指具有降逆下氣功效的方劑,其組成多選用藥性沉降之中藥,適用於氣機上逆之證。中醫認為,人體氣機貴在調暢,若因外邪、痰飲、肝鬱等因素導致肺、胃、肝等臟腑之氣上逆,則見咳嗽、嘔吐、呃逆、喘息等症狀,此時需以降劑調和,使逆亂之氣復歸平順。

降劑的理論基礎

  1. 氣機升降理論:中醫強調氣機升降出入的平衡,如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云:「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」若氣機升降失常,上逆為病,則需以降劑調之。
  2. 藥物性味與歸經:降劑多選用苦、辛、鹹味藥物,其性沉降,如代赭石、旋覆花、蘇子等,主入肺、胃、肝經,能引氣下行。

常見降劑方例

  1. 蘇子降氣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蘇子、半夏、當歸、甘草、前胡、厚朴、肉桂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降氣平喘、溫化痰飲。
    • 主治:上盛下虛之咳喘,症見痰多胸悶、呼多吸少、腰膝酸軟。
  2. 旋覆代赭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旋覆花、代赭石、人參、半夏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。
    • 功效:降逆化痰、益氣和胃。
    • 主治:胃虛痰阻之呃逆、噯氣、嘔吐,或反胃噎膈。
  3. 丁香柿蒂湯(《症因脈治》)

    • 組成:丁香、柿蒂、人參、生薑。
    • 功效:溫中降逆。
    • 主治:胃寒呃逆,症見呃聲低弱、手足不溫。

降劑的延伸應用

除上述經典方劑外,降劑亦廣泛用於其他氣逆證候:

  • 肝氣上逆:如鎮肝熄風湯(代赭石、龍骨、牡蠣等),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。
  • 肺氣上逆:如定喘湯(麻黃、白果、桑白皮等),用於痰熱壅肺之喘咳。

降劑與其他劑型的區別

明代醫家繆仲淳於「十劑」(宣、通、補、瀉、輕、重、滑、澀、燥、濕)外,另提「升、降」二劑,強調氣機調控之重要性。降劑與「升劑」相對,後者如補中益氣湯,主升陽舉陷;而降劑專攻氣逆,二者一升一降,體現中醫平衡思想。

降劑之運用,需辨明病機,如屬實證氣逆,可直接降氣;若為虛證(如胃虛呃逆),則需配伍補益藥,標本兼顧,方符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