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降法
降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,屬按壓類手法範疇。其核心在於施術者以垂直向下或深部定向之力,作用於患處,旨在矯正局部組織之異常形態,如突出、高凸等病理性變形,使其復歸原位。此手法兼具「力」與「勢」之特性,強調力道沉穩滲透,以達「以力導形」之效。
理論基礎
降法之運用,深植於中醫「筋出槽、骨錯縫」理論。當筋肉、關節因外力或勞損而偏離常位,氣血運行受阻,遂生腫脹、疼痛或功能障礙。降法透過外力介入,直接作用於病所,可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並藉由力學調整使錯位組織復歸生理狀態。其機理與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所述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理相通,即先以手法鬆解粘連,再施以降按之力導正結構。
操作要領
- 定位精準:須明確病變部位之異常點,如椎體偏歪、肌腱滑脫等,施力時需對準目標,避免誤傷周邊組織。
- 力道控制:初期以輕柔之力試探,待患者適應後,漸次加重至深層,講究「由淺入深,透力入裏」。
- 方向與角度:根據病位幾何形態調整施力方向,如腰椎後凸者,需配合患者呼吸節奏,於呼氣時向前下方緩壓。
- 協助手法:常配合「拔伸法」或「旋扳法」使用,以增強復位效果。
臨床應用
降法多用於筋骨損傷及關節紊亂,如:
- 脊柱疾患:椎間盤突出、小關節錯位,以降法緩解神經壓迫。
- 四肢傷筋:肌腱滑脫、韌帶扭挫傷,以定向按壓促進組織歸位。
- 內科雜症:結合經絡理論,施於特定腧穴(如中脘降胃氣、湧泉引火下行),調節臟腑氣機。
手法分類
依施力形式可分為:
- 直接降法:以拇指或掌根垂直下壓,適用於局部小範圍病變。
- 間接降法:透過肢體槓桿(如牽引下肢時按壓腰骶),作用於深層結構。
- 動態降法:配合關節活動(如屈膝時按壓犢鼻穴),動靜結合以增強療效。
降法之效,貴在「以通為用」,透過力學調整重建筋骨平衡,為中醫手法治療中「正骨理筋」之重要環節。歷代醫家對其應用多有發揮,如《理傷續斷方》所述「按捺歸原」,即與降法原理相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