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主孝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蔣主孝(1397-1472年),字宗倫,一字務本,明代江蘇句容人,為儒醫世家之後。其父蔣武生精通醫術,蔣主孝承襲家學,以儒醫聞名於世。他淡泊仕途,專注醫道,認為「醫可濟人」,故畢生致力於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,尤以闡發《黃帝內經》奧義著稱。

學術貢獻與著作

蔣主孝曾撰《黃帝內經疏解》,該書以簡明扼要的註釋方式,系統梳理《內經》理論,特別適合初習醫者入門。其註解側重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核心學說,並結合臨床經驗,將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中晦澀的經文化為通俗實用之論。例如:

  • 陰陽學說:強調「陰平陽秘」為養生治病之綱要,闡釋《內經》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」的動態平衡觀。
  • 臟象理論:補充「五臟藏精而不瀉」的生理特點,並論及氣血津液與臟腑功能的關聯。
  • 經絡辨證:結合《靈樞·經脈篇》,註解十二經脈循行與病候,融入針灸取穴原則。

臨床思想特色

蔣主孝的醫學思想融合儒、醫之理,重視「治未病」。其臨床主張包括:

  1. 辨證求本:以《內經》「審察病機」為核心,強調四診合參,尤重脈診與問診的結合。
  2. 藥性活用:擅長以性味歸經理論指導用藥,如註解《內經》「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泄為陰」時,舉例說明桂枝、芍藥配伍的陰陽調和之效。
  3. 針藥並施:推崇針灸與方藥互補,認為「經絡不通當先針,氣血虧虛宜藥補」。

歷史評價

明代醫林視蔣主孝為「紹述岐黃」的代表人物,其《疏解》雖非宏篇巨製,卻以實用性見長,對普及《內經》理論影響甚鉅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亦間接引用其說。蔣氏儒醫兼修的形象,亦反映明代士人「不為良相,便為良醫」的風尚。